你觉得武汉这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如何?

[复制链接]
lbeminy 发表于 2023-10-2 23:24: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汉杭州成都重庆新一线城市里面你最看好哪个城市的发展?说下原因额!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周敏姐姐 发表于 2023-10-2 23:25:0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3月18日,武汉市的宾馆突然变的特别紧张,很多人发现自己订不到房间了。
一问原因,发现是大量的医护人员把宾馆都给定走了,人数足足达到了1.6万人。
1.6万名医护人员突然进驻武汉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别慌,没什么事,只是武汉市政府邀请了1.6万名当年的援鄂医护人员来武汉赏樱花而已。
三年前,这些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用血肉之躯在荆楚大地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
三年后,武汉市邀请他们回来故地重游,同赏樱花。
对这些援鄂医护人员们的到来,武汉市给予了最高级别的尊重。
在机场迎接时,武汉市地勤工作人员代表武汉市民,对援鄂医护英雄们90度深鞠躬以表达感谢。




在入住的地方,酒店工作人员主动为医护们准备了不同类别的小心意,如鲜花、卡片、小礼品等。




看樱花这天,武汉市动用交警,以箭形队形为运送援鄂医护们的大巴专车开道。
而整个武汉大学在这一天清场,设立来了致敬抗疫英雄赏樱专场,当天不接受其他社会公众预约,并出动1500名志愿者专门为抗疫英雄们服务。
鲜花、拱门,红地毯,武汉大学以最高规格贵宾的级别来迎接当年援助过武汉的抗疫英雄们。




3月份的武大,美轮美奂。




这样的美景,正适合用来迎接我们的抗疫英雄们。




在现场,武汉大学为每一位援鄂医护人员都赠送了一枚特殊的抗疫纪念徽章,用来表达武汉市对2020年援鄂英雄们的感激之情。




只有让每一位援鄂抗疫人员都感受到了武汉市的礼遇和尊崇,才能略表武汉人的感恩之心。




这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所有老百姓都会理解并支持。




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感恩之心,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风气,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帮助他人。
因此所有对帮助者感恩的行为我们都应该支持,都应该宣扬。
关于武汉市邀请2020年援鄂医护人员来武汉赏樱花这件事,并不是2023年才开始的,而是当年疫情刚结束时就立下的3年之约。
2020年3月份,武汉樱花正是盛开的季节,4.2万名援鄂医护人员当时恰在武汉,但因为疫情封城管控的原因未能一睹美景。
当年武汉市就和所有医护人员约定,武汉市将会连续3年为医护人员设立专场,届时邀他们再回武汉赏樱花。




当年设立这个三年之约,是考虑到到时候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空,于是我们把时间拉长到3年,确保每个想来的医护人员都能前来。
2021年,2022年,2023年,每一年都有一万多名医护人员应武汉市的邀请前来共赏樱花,合起来正好4万多人,完美的弥补了2020年的遗憾。
武汉市从未忘记这个约定,并以最高礼遇进行了执行。




如今这个三年之约结束了,但这个事情和体现出来的精神并没有结束。
武汉市会永远礼遇3年前的抗疫英雄们,结束的是赏樱的三年之约,而礼遇抗疫英雄则是一个常态,永远没有时间限制。
这种知恩报恩的精神也应该广为宣扬并大力推广,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接受了这一精神,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才能从中受益。
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靠的就是互帮互助。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
原文:​2023年3月,武汉的宾馆住进了1.6万名医护人员
xtigmh 发表于 2023-10-2 23:25:5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2015年9月初,我结束了高考后的近3个月的长假,休整片刻,准备前往一个新的地方,开启自己人生的新旅程。
这段旅程,就是大学。
这个地方,就是武汉。
其实对我这种从小在湖北长大的孩子来说,武汉并不算陌生。小时候,我随父母去武汉游玩过数次,只是时间久远,记忆有些模糊了,唯有武汉的闷热天气和粗粝响亮的武汉话让我至今仍旧难忘。
毕竟,
武汉“三大火炉之一”的名号和夏天“捂汗”的功夫,可不是白给的;
武汉人“不服周”的精神和那股子码头文化带来的江湖气也是“蛮扎实”的;
哈哈,正文开始前,聊点轻松的先~
之前,我只是在武汉作过短暂的停留,而大学的开启,意味着我至少要与这座城市相处4年的时光了。
这4年,我会怎样度过呢?
在去学校报到的路上,我一边想着这个问题,一路看着窗外的风景:
我发现除了来往的车辆和千篇一律似的建筑,最多的就是工地了。
我在车上看着这些工地,真是五花八门、各种各样:
盖楼的、挖地铁的、建高架桥的、铺路的……
而且,几乎每个工地的挡板上总能看到这样一句话:
武汉,每天不一样。
那时的我见识尚浅,不知道这么多工地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工地挡板上的那句口号式的“武汉,每天不一样”意味着什么。
我只是茫然地看着这些场景在我眼前一一掠过,同时忍受着工地带来的嘈杂噪音、交通拥堵、污浊空气,心中掠过了一丝不快,进而又陷入了一种虚无般的无所适从里:
我,会在武汉获得什么成长?
武汉的未来发展如何?
武汉为何么长期留不住人?
毕业以后,我会在武汉留下来打拼吗?
……
这些问题, 缠绕在我的头顶,像无头的苍蝇嗡嗡作响个不停:
是的,这些问题我不得不面对;
是的,这些问题没人能给我答案;
这一切,都得靠我自己去努力解决。
这篇文章,算是我对这些问题的一点个人思考吧。
01、 武汉,到底是座什么样子的城市?

大学的我,除了上课、泡图书馆,其余的时间,多半时间都用到了在这座城市“闲逛”的功夫上面。
一方面是游玩散心,一方面是想看看武汉到底是座什么样的城市。
大学四年的“闲逛”经历,让我对武汉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 发达的交通网络
在我看来,武汉发达的交通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归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武汉,虽然不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中心,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这里贯穿了长江和京广铁路两条经济交通大动脉,中国经济发展位于前列的省份和城市,也都在武汉的周围,且看:
东有安徽;
西有重庆;
南有湖南、江西;
北有河南、陕西。
除此接壤省份,武汉对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贵州乃至西北的甘肃,距离都不甚远,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从武汉到中国其他省份,都最多不超过两个省,这样的地理位置让武汉具有强大的枢纽作用,由此构建起来的公路、高铁、航空、水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让多少人在这里汇聚交融,又让多少人在这里走向远方。
每当我坐着公交,经过武汉长江大桥,看着窗外的两江三镇,以及江上的一座座桥梁,总是能想起易中天先生评述武汉的那段话:
“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武汉,好大的气魄。
如今,武汉“1+8”城市圈的交通网络逐步成型,地铁修到了鄂州的葛店南,武汉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能力越来越强。

  • 丰富的旅游景点
武汉不仅交通发达,旅游景点也十分丰富。
有全国人民熟知的黄鹤楼;
有解放后的第一座长江大桥;
有见证了辛亥革命的红楼;
有与洋务运动渊源颇深的汉阳铁厂;
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八七会议旧址;
有天然氧吧东湖绿道;
……
据统计,截止2018年末,武汉共有国家A级景区46个,这还不算武汉大大小小的特色公园、特色街区,由此可见,武汉的旅游资源算是有多丰富。
我大学曾经立下“逛遍武汉所有景点”的宏愿,然而,直到大学毕业,我走过的地方也只不过是武汉景点里面的冰山一角而已。
这些景点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有的历史深厚,有的风景优美,大部分景点也都是免费游览参观的哦!

  • 优质的教育资源
武汉,还是一座科教名城。
即便你从未来过武汉,想必也大概听说过武大、华科的大名,除了这两所985,武汉还有华师、华农、中南财大等211院校,这些院校每年会培养出大量的人才。
武汉的教育结构十分完善,作为中国四大科教中心城市之一,这里除了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还有优质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以高中为例,武汉的华师一附中、武汉二中、武钢三中等学校,都是十分优秀的中学,每年都为全国高等院校输送大批的优秀人才。
如今,猿辅导、作业帮、腾讯教育等纷纷入驻武汉,这让互联网教育在武汉生根发芽,这也赋予了武汉教育领域新的发展空间。

  • 繁华的购物商圈
武汉这座城市,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繁华商圈。
武昌的楚河汉街、凯德广场;
光谷的世界城步行街;
汉口的江汉路步行街、武汉广场、武汉天地;
汉阳的钟家村商圈;
……
大学那会儿,休息的时候,我没事儿就会约二三好友,见个面,聊聊天,这些商圈就成了休闲的好去处,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只要money足够,准能嗨上一整天~

  • 广大的城市面积
再来看看武汉的城市面积。
目前为止,中国能称之为“大”的,我知道的也就是上海和武汉了。
“大上海”和“大武汉”的名号,是民国时期叫出来的。
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提到:“武汉应略如纽约、伦敦之大。”
20世纪初,武汉一度成为中国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城市,一时间“驾乎津门,直追沪上”,被冠以“东方芝加哥”的美誉。
截至2019年末,武汉全市总面积8569.15平方公里,城区建成面积近900平方公里。而且,这个数字还会不断提高,武汉,还在扩展和延伸自己的版图。
……
按理说,有以上这么多的优势,武汉这座城市应当是会吸引很多人留下的,但,为何武汉会长期处于一种留不住的人的尴尬之中呢?
02、 为什么武汉长期留不住人?

武汉虽然拥有号称全球第一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但每到毕业季,很多学生却撒腿就跑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其中,武汉大学毕业生近年流入深圳的人数占比最高,对深圳的城市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武汉得了个“深圳职业培训基地”的外号,有网友调侃说,深圳或许可以考虑送武汉一面锦旗……
你就说武汉有多尴尬吧。
关于武汉为何长期留不住人的问题,公众号“有间大学”在《武汉,中国最尴尬的“大学城”》一文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当年建国时,武汉被赋予的定义是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她的辐射面积是华中地区的若干个省,是超越湖北的存在。
作为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国家在武汉开办一系列大学,如武大、华科、华师、中南财经等,是诸如河北、河南、山西等省份无法比肩的——把大家请到武汉来读书,不是为了让大家建设武汉,而是为了让大家建设祖国的。
所以,关于武汉的结论就是,这里的工资必须低一点,房价要高一点,工作要难找一点,不然,大家来了武汉却不想走,国家就麻烦了。”
这段解释虽然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调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
在低工资、高房价、工作通道不顺畅的这些劣势的影响下,武汉的许多优势,反倒成为了这些劣势的放大器。比如发达的交通网络、优质的教育资源、繁华的购物商圈……
何以见得?我们不妨来推演一番:
武汉对许多高校毕业生来说只是人生的一个中转站,发达的交通网络让他们可以方便地从这里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或去大城市甚至国外寻梦,或回家乡安稳度日;
得益于武汉优质的教育资源,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能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城市拿到八九千甚至上万的薪水,面对武汉平均三五千的工资很难提的起兴趣:你想啊,年轻人作为消费主体,手里没几个钱,有啥动力去繁华的武汉各大商圈消费?(PS. 不提倡网贷哦)
同时,武汉自身产业结构的局限,让很多年轻人看不到未来持续上升的通道,就业机会过于集中在开发区和光谷,多少显得有些狭窄。
有数据显示,2016年武汉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393元,在各大城市排行榜中仅位居第28位;
2017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重庆有11家,天津有13家,而同梯次的武汉,仅有9家;
2018年,武汉在商业魅力、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的指标上相较于2017年有所下滑,整体落后于成都、杭州和重庆等城市。
面对这样的情况,如果换做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03、 武汉的破局之路

武汉市政府当然知道自己面临的这些困局,他们需要找到一条具体可行的破局之路。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应运而生。
2017年,该计划正式启动,计划5年内留住100万大学生。
该计划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 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
2、 提供人才安居保障
3、 打造大学生主题社区
4、 增加实习(训)见习机会
5、 鼓励到基层就业
6、 开展创业教育培训
7、 提供免费创业工业
8、 加大创业融资支持
9、 优化创业就业环境
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搜索“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政策”,即可了解更多有关内容,我这里就简单说说这项计划的实施效果吧。
2020年初,武汉市政府提前完成计划,仅用了3年时间,就有109万大学生留在了武汉。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来,武汉的这个计划,是有所成效的。
武汉已经提前留下了百万大学生,这是个了不起的阶段性成就,然而,武汉所面临的挑战远没有结束。
你以为只有武汉抢人吗?事实上,为了发展,其他城市也不甘落后:
成都、西安、杭州、重庆、天津、南京……
方法多样,五花八门。
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一直存在,而且激烈,
同时,它们不仅仅局限于抢人,还包括抢企业家、抢企业。
以抢企业为例,武汉2019年出台了一项政策,要求通过设置落户奖、投资奖、经营贡献奖等,鼓励本地企业同时也招揽外地企业来武汉落户,单项最高年奖2000万元。
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企业是总部企业,而非普通企业。总部企业对于城市的精细化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武汉通过努力,薅来了这么一批企业:
2017年,小米科技第二总部入驻武汉光谷;
海康威视、科大讯飞、奇虎360、小红书等也纷纷在武汉设置第二总部;
腾讯、华为在武汉建有研发中心;
游戏直播领域的头部之一斗鱼也把总部搬到了武汉;
前阵子阿里华中总部在徐东开工建设了……
这里面的很多企业,多半是互联网科技公司,发展相对不错,也都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对于武汉这座有些欠缺互联网基因的城市,是个很好的补充。
不过,武汉2000万的补贴相对于成都的最高5000万、西安的最高6000万,显得不免有些磕碜。
虽然是去年的数据,但我们可以看出,武汉的处境并不轻松,想要在城市竞争的过程中走得更快、更稳,不可有半点松懈。
武汉的破局之路,任重而道远。
或许,当某一天,武汉的发展已经不用靠“抢”人才和企业,而是靠自身实力的吸引到人才和企业,武汉的破局之路才算到达终点吧。
04、 武汉这座城市,适合年轻人留下来打拼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本文都是在为这个问题做铺垫:
武汉这座城市,适合年轻人留下来打拼吗?
说实在的,这个问题,我从大学想到了现在,也没有个确切答案。
因为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做出的选择也是不同的。
虽然这都是些正确的废话,但,事实就是如此,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你可以无限夸大武汉的缺点,然后扬长而去;
你也可以无限夸大武汉的优点,然而一同吹捧。
然而,我可以基于自己的思考,从自己的视角,分享给大家一套城市选择的方法论,可以做个参考。
1、 分析城市的未来

首先是分析城市的未来。
以武汉为例。
武汉的未来会怎样?咱们去武汉市和湖北省政府网站上查找近些年的政府报告,上面会有详细的介绍,也比较全面。
如果你觉得不够直观,我建议你可以去武汉市民之家看看。
武汉市民之家,是武汉市行政服务综合体,坐地铁3号线在市民之家站即可到达。同时,武汉市民之家还有一个武汉规划展示馆,其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了武汉未来的发展规划,包括城市印象、历史武汉、宜居武汉、未来城市、畅达交通、总体规划模型大厅等18个展区。
我大学那会儿到规划馆去过三次,每次去都有新的体会,对武汉的未来的发展了解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
2、 分析自身的优势

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就要分析自身的优势了。
可以拿一张纸出来,把你认为自己擅长的、具有竞争力的能力写下来。
然后,可以问问周边的朋友、亲人、同事、上司等,看看他们觉得你哪些方面很强。
自己问自己,是为了对自己的优势有一个大致的总结;
自己问他人,是为了对自己的优势有一个相对客观全面的判断。
基于以上两种方式,进行交叉比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
3、 两者相结合,进行匹配

好了,下面就是将城市的未来与自身优势进行比对了。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内容是“武汉发展潜力如何?主要产业是什么?”底下有一位叫@镜姬
的网友,对武汉城市的产业结构有较为全面的概述,我摘取两段:
“光谷,高新技术产业,例如光电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应用等。经开,汽车城,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加上新能源应用及高端装备研发制造。临空港,对接天河机场,搞商贸物流,也就是东西湖区。长江新城,还没有批复,预计是数字经济,或者文化产业。星谷,位于新洲区南部,武汉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商用类航空基地。

武汉,目前产业升级布局多样,有光电子、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商用航空航天机器、新能源新材料应用、5g应用……等。”
基于这段概述,我们可以发现,武汉已经从我们过去熟知的钢铁、纺织等产业布局逐步转型为了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新布局。
如果自身的优势与武汉发展的产业相契合,那对你自身未来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这就好比,在正确的方向上做正确的事,阻力会小很多,而产生的积极效果会大很多。
反之,如果契合度较小,又想有较大的收获,可以考虑下其他产业布局与自身匹配的城市。
4、 努力做出成绩,不断自我提升

好,假设我们的优势契合目标城市的产业布局,那么,就万事大吉了吗?
当然不是。
在一个顺风的大环境下,有buff加持,人往往很容易松懈,并白白浪费掉宝贵的机会。
因此,越是顺风,越要保持危机感,努力做出成绩,不断自我提升。
比如说,你在武汉从事光电产业,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你也要时刻关注整个光电产业的发展趋势、最新进展,明确自身的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并通过学习补足甚至追赶至领先地位。
在我看来,与城市发展的节奏合拍,是在一座城市生存下去的基本修养。
逆风不投,顺风不浪。
居安思危,不进则退。
5、 如果不想待了,综合考虑后,可以选择转移阵地

如果你突然有一天不想在某座城市待下去了,比如武汉,你会选择离开吗?
不知道你的看法如何,我的观点是:
如果不想待了,综合考虑后,可以选择转移阵地。
想从一座城市离开,可以有很多原因,要么是有更好的机会,想出去搏一搏;要么是觉得待不下去,想逃离;要么……
我觉得,
如果是为了谋求更大的成长空间,转移阵地对你来说大概率是一件如虎添翼的事儿;
如果是为了单纯的逃避选择离开,转移阵地对你来说是种解脱、亦或是种折磨……
相比之下,我更认同上一种转移阵地的初衷。
理由很简单:
逃避可能会让你暂时心安,但那不过是种虚幻的假象,问题依旧在那,你迟早要面对,逃避的最终结局是退无可退;
相反,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努力成长,走向远方,未尝不可。
……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城市选择方法论,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当然,你也可以忘掉上面说的所有,因为这不过是我的一家之言,最终的选择权只在你自己手里。
某种意义上说,武汉或者其他任何一座城市,不存在适不适合年轻人留下来打拼一说,而只存在适不适合你自己留下来打拼一说。
05、 小结

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已经工作了快1年了。
在武汉。
大学毕业后,我再次考研,许多人戏称这是所谓的“二战”。由于并不很用功,虽然我过了国家线,但依旧铩羽而归,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失败就叫做“理所当然,自作自受”哈哈。
我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考研,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确切会在哪里,会达到什么层次,但我很幸运自己的大学在武汉,初期的工作在武汉。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武汉封城,一季度GDP掉了40%,二季度解封就追平了,三季度猛涨,再次排进了全国前十。
牛批克拉斯。
武汉正处于一个高速的上升期,我现在看到工地会亲切,看到“武汉,每天不一样”的标语,不会像刚上大学那会儿莫名反感,而是会感动。
我开始慢慢喜欢上这种充满建设感的氛围了,它代表着积极向上。
自己面对过很多不顺,做过很多蠢事儿,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种较为颓废的状态……不过好在, 那些消极的东西离我似乎渐行渐远了,我意识到自己正在朝着崭新的自我出发。
2020年光棍节那天,我办了点事,看天气不错,且还有时间,就决定去黄鹤楼走走。
站在黄鹤楼上,望着滚滚长江,我不禁想起毛泽东1927年在武昌蛇山登临黄鹤楼的情景,那时候,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他,却写下了气势磅礴的的《菩萨蛮·黄鹤楼》,何等的自信!
分享给各位,亦当自勉: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心中感慨万分,要好好加油努力。
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马。
祝好。
菜鸟是我师傅 发表于 2023-10-2 23:26:0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2020年年初的那场武汉封城意义有多重大。
时隔两年,再回首,可以很明确的说,当年的武汉封城就是当代中国国运的关键转折点。
武汉守不住,我们今日就是美利坚日增100万,我们今天就是印度遍地狼烟焚烧都来不及。更不谈什么经济增长,民族自信。
武汉守住,就是现在的形势,我们坐在家里笑看美帝风云,调侃印度烽火。
关键的原因当然是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坚守封城的武汉人也是真正的英雄。
我们所有人都小瞧了这场新冠疫情的影响力,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传染病,加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它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将超过所有人想象的最极限。去年基辛格就不断呼吁这场疫情将永远改变世界局势,很多人说他危言耸听。
这场疫情也将是中国真正走向民族伟大复兴关键转折点,之前无论是民间还是庙堂,对于西方都有迷信,这次完全扯下了他们的遮羞布,暴露了西方制度的命门。
中国已经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将走另一条道路。理由就是疫情控制。
等着看吧,不出五年,台湾,日本,东南亚,驻日美军,亚洲局势,世界局势都将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最近五常一起联合发表了不使用核武器的宣言,很多人不了解这个宣言的真正内涵。说白了吧,这份宣言就是一份战书,疫情让全世界衰退,五常已经准备拿起枪杆子杀猪了。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近两年以来,真正在有条不紊备战的就是中国。西北大规模风能,海军大规模下水,空军大规模列装,朝鲜大幅度进步。这些都是疫情控制给国家争取的关键时间。
我们距离总摊牌的节点越来越近了。
还记得二战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吗?
当初你说要共荣,共荣就共荣。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那年武汉的78天封城,武汉的伟大胜利必将深刻的影响世界局势。
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
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有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吗?
二十年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泰民安,那时的人们一定会向武汉抗疫的英雄深深的鞠一躬:谢谢,感谢你们当年的伟大牺牲。
netwolf 发表于 2023-10-2 23:26:2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更新于2023年4月13日
<hr/>我之前曾经匿名写过一个回答,也是谈A市前途的。
一个城市前途怎么样,你把它之前的账本拿出来翻一下就知道了。
有关A市的大起大落,包括其前途的话,事实上在它过去五年的数据指标中一应俱全,以至于根本无法辩驳。
武汉过去的账本其实蛮好翻的,有一些数据挺好玩(甚至会让不知道的震惊不已)。
因为很多其他回答的相关内容已经涉及武汉的国家定位、产业发展等等内容了,相对来说这些东西重复一遍也没有什么太大必要,所以这篇回答就不涉及更多这些内容了。
本文并无大纲,想到哪写哪,不排除在举例子的时候会写到其他城市,不过请观看的人尽量避免无意义的地域争论,包括评论区也一样。
该回答也尽量解决市面上普遍对于武汉的一些问题,就像我之前写的回答里有关“为什么武汉建设不集中”的回答一样,简单扼要的讲原因。
作者实力有限,请各位就当看个热闹,有疑问可以评论区互相交流。
<hr/>所有人都知道,不论对于世界和中国来说,2008年都是经济的大分水岭,一个经济周期就此终结。
鉴于2008年当年经济情况特殊,数据颠簸严重,所以我随手查了一下2007年武汉的一些大口径数据。
2007年,武汉GDP排名第16位,2000-2007年武汉的数据基本上在15上下来回波动,所以2007年武汉代表那个时候的经济地位可信。
作为现在被经常拿来比较的成都南京杭州,2007年杭州排名第8,南京13,成都14,其中杭州大约相当于1.3个武汉;作为当年经济数据总量来看,武汉和大连、沈阳的经济总量基本一致。

当然,如果我们这么看数据,似乎还只能提及诸如“武汉变强了”之类简单的结论。
我们还需要一点稍微复杂的东西。

查2007年GDP数据,在前20的城市里:
东部经济区有上海、苏州、杭州、无锡、青岛、宁波、南京、烟台,其中第一为上海,相当于4个武汉。
北部经济区有北京、天津、唐山、沈阳、大连。
南部经济区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
西部经济区有成都、重庆。
中部在前二十里只有武汉,还只排16位,第二是郑州,都不知道排哪里去了。
上面的城市可以很明显的画出一个个经济圈层,即城市带出来,这些都是初中地理知识,就不多说了。

如果你站在2007年那个时候的角度,看到这种情况,你会看好武汉吗?
这是一个周边经济圈层胡焕庸线以东最差的城市,别说中部地区经济处于急速塌陷状态,周边省会包括自己在内一个比一个落后,以至于2007年,武汉的房价竟然和南昌旗鼓相当。
这是一个从当年产业结构上看和东北毫无区别的城市,经济重心以钢铁、汽车、机床为主,国企占据绝对多数地位,民营经济低效且发展迟缓,金融和房地产甚至都不愿意正眼看一下。
这是一个天生GDP跛腿的城市,在那个外贸占据中国半壁江山的时代,武汉的外贸少到可以在经济数据上直接忽略不计,别人四条腿走路武汉就只有三条腿,它一开始就不存在三来一补的可能。
……

我常说一件事:经济不发展才是正常状态,经济发展了是异常状态。
我看过太多失败案例了,所以明白,无论经济发展还是人生经历,失败才是正常的,成功反而比较异常,就像学生学习一样,成绩好的才是异常的,不好的反而很正常。
可能是因为中国本身就是个“异常”的国家,所以给很多人这种感觉,就是成功或者经济发展好像才是正常的一样。
你站在现在看,噢知道武汉现在这样,有这个了有那个了,所以成功了。或者也不说成功了吧,至少没和其他2007年差不多的城市一样掉到三十名开外去,所以觉得对面有什么没做对,没做好。
但是你带着十年前的角度,作为一个当局者,带着“战争迷雾“去看这一切。
我想你恐怕很难觉得武汉能发展起来才对吧。

接下来我将简单写一下十年前武汉的优劣势,重点是写劣势,以及到底之后做了什么。
<hr/>武汉发展经济的优势:
1、国企,央企数量庞大且质量较高,数量及产值常年位居全国第三。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指标,毕竟第一第二可是北京上海,而第三就是武汉,可见武汉作为中南局的首府当年被塞了多少。
2、基础条件好,也就是俗称的底子足,有一批传统市民阶层发展现代经济。这不光包括了城市人口这些因素,也包括了大学、科研院所、商贸服务行业、医院等等。
3、区位优势较为突出,有一整块汉江平原作为腹地,有长江汉江和众多湖泊水资源,地势平坦可以有效开发城市和工业区,陆上交通四通八达,基本陆水铁网络齐全。
4、国家政策支持,作为中部地区副省级城市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具有相对于其他中部城市明显的政治资源等有利条件。
当然,肯定不止这四点,我只是重点列出这四点,特别是第一点。列出来也是让人知道武汉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对吧。
首先你就得有印象,武汉是一个大国企城市,是一个工科城市,央企数量排第三,其中建筑业仅次于北京排第二,商贸当年也可圈可点不算强但也全国优秀吧,是一个标准的大型老牌工商业城市。

那么,说完了优势,我们开始说劣势:
1、武汉的原始积累能力非常糟糕。
“原始积累”一词来源于经济学,指第一桶金,或者可以理解为资本金的集聚过程,企业或者城市都有一个新经济发家阶段。譬如最简单的案例就是珠三角地区“三来一补”经济就是整个珠三角发展的原始积累。
这里就有人问了,既然珠三角长三角一开始都有这种吸收廉价劳动力发展外向经济出口导向赚第一桶金的历史,为什么武汉不行?武汉不是有长江吗?
很显然,原因很简单,如果我需要发展“前店后厂”的经济模式,我只需要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带里寻找有效的机会即可,比如佛山的制衣,中山的灯具等等,即使湖北有大批制衣加工业,与其在湖北发展到武汉运输,还不提长江航道当时开发了多少,还不如让有技术的人直接去广东算了。
而且,武汉根本就不具备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事实上老牌国企工商业大城市都不具备这个竞争力,这些城市比如沈阳、天津、上海、北京、武汉之类都是很明显在国营经济条件下发展很久具有一批成熟市民阶层的,劳动力溢价决定了即使他们进厂那也是大牌工厂,而武汉周边的城市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经济难度远远高于广东珠三角,也根本不存在以武汉为中心搞前店后厂的可能性。
事实上,从一开始武汉市外贸的路基本上就被堵死了。
2、武汉的市面上非常缺乏资金。
这个缺钱不光是指的什么政府缺钱这么简单,当然我想大家都听过武汉为了修个长江二桥甚至又找日本ODA又找新世界集团收过桥费这种事情了。
武汉是普遍意义上的缺钱。
这个普遍意义上的缺钱是指的武汉的整个市面上就缺乏流动性,常年资金不足。具体指标体现在城市的存款和贷款总量上。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武汉今天的存贷款总量指标依旧大规模落后于其他新一线城市成都南京杭州,贷款刚刚破肆万亿,存款肆万亿还没到。
关于武汉为什么如此缺乏流动性的原因可能和第一条缺点是息息相关的,这里就不再阐述了,哪怕是内如成都重庆其外贸都可以拿出来说一下,唯独武汉的外贸真的是可以直接忽略不计,武汉等于是直接跳过了中国外向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且这个跳过属于毫无办法的。
3、武汉的经济存在严重的产业跛腿
十年前的武汉,基本上没有外贸,没有自持的资金。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你看着别人都去新开的地方挖金矿去了,然后别人告诉你你身体条件就是不能去,你怎么办。
即使武汉一直以来都是国企大户,但是国企往往在不恰当的时刻也会成为经济的重大包袱,案例太多,不胜枚举。
汽车、钢铁、水压机、重型机床、建筑、船舶……甚至都没啥化工,看看他们的盈利能力吧,而且这些在其他城市都是重复的产业。
在那个大家都开始搞房地产的时代,你甚至很难听说武汉有什么房地产企业,无他,房地产和金融息息相关,没钱就没地产。
4、武汉的城市建设存在巨大的包袱
比没钱更糟糕的是什么?
当然是没钱还非要花钱了。
关于武汉被冠名大县城这件事情,破到惊天动地什么的,这些都是人的主观感受,并没有什么客观指标。不过2007年武汉房价甚至和南昌互有胜负我觉得应该已经可以略知一二。
武汉天然就是被各种水体分割的城市,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形成地面交通网络的难度比一般的城市要大,排除重庆这种特殊情况,武汉每座长江大桥、每座长江隧道、每一条跨江地铁、每一条跨湖深隧工程事实上在其他城市看来是毫无必要的。
更何况,十年前这些,根本就不存在。那时候的武汉是修个机场高速都要找香港借钱的城市,地铁的梦武汉也就想了几秒钟然后修了个叫大家都叫轻轨的玩意一开始还没人坐最后降价到一块五。
<hr/>以上四点,是武汉一段时间以来非常严重的问题组合,事实上总结起来可以变成发展经济学里的产业困局,我稍微修改一下就是这样:
低资本原始积累——低生产率(民营)——低收入——低储蓄
这里武汉能撑住的原因就是因为老牌国营经济还撑得住自己内部的另一套循环,但是大家也看见了,这些国企普遍存在产业同质化、低效率、随时可能在2010年以后被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有垮塌的风险。
如果到那个时候武汉还没找到出路,那么结果也就显而易见,武汉会和其他老牌大国企工业城市一样,在找不到出路之后陷入整体的恶性循环,债务包袱加大,盈利能力降低,最后GDP大滑坡,排名掉到二三十名去。
当然,现在说这些,似乎让人觉得有点莫名其妙,毕竟武汉现在是第8,早就脱离了16,更不是32或者40,而且现在还很有干劲,甚至新冠都不能阻止其经济活力,民间经济从烟火气就能看出来。每个来武汉的人,站在长江大桥上,都会觉得,这地方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才对,不会想到十几年前是啥样子。
问题就是,你怎么知道不会?记住我之前说的话,发展才是异常,不发展才是正常。
看多了苏锡常和南京上海算正常,那是因为人只喜欢看成功的经验,特别是报团成功的经验,就如同在城市里最耀眼的总是那些高收入人群和最高的写字楼一样。
那失败的呢?
过去长江芜湖段往上的通航城市,曾经发展起来的有几个,过去通商口岸城市现在还有几个活在历史的长河里?安庆?沙市?九江?似乎只剩下汉口了。长江从来不是免死金牌,何况事实上中国的外贸也没有利用到长江航道,十年前更是无稽之谈。
即使不提长江,也有无数案例证明经济发展的各种变动。想了一下这里就不举例子了,得罪人。
所以我当然也相信武汉如果不做点什么的话,也会随着安庆沙市而去,或者和2007年上下产业结构一致GDP体量一样的沈阳大连一样高台跳水,甚至那会儿还没有资格讨论的天津,现在都因为我说的这一系列变故出事,那凭什么就非得认为武汉是天选之子呢?
失败多寻常啊,你应该失败才对。
<hr/>好了,既然都看到这里了,前面的几个缺点再仔细嚼吧嚼吧,你应该就知道武汉市面上经常被问的几个问题了:
1、为什么武汉常年被诟病工资低?
答:并不是武汉大学生多,这个观点站不住脚,武汉工资(普遍相对于沿海同级别大城市)低的根本原因是武汉的市面上缺乏流动性,缺乏流动性的原因是武汉的原始积累能力弱,原始积累能力弱导致武汉作为一个工商业大城市竟然没在该赚钱的时候攒下来一大波钱导致的。当然,武汉的工资水平相对于内陆来说还是可以的。
当然,内陆普遍比沿海缺乏资金还有一个关键原因是金融和与之相关的行业丰富程度差异问题导致的,关于这个话题之后还会用其他案例来做对比。
2、为什么汉正街的小商品衰落了?
答:太简单了,没打过义乌和珠三角,不管是物理上还是产业配套、资源禀赋上缺乏外贸核心竞争力,湖北相关的产业配套遂之后变为广东的附庸。
3、为什么武汉常年城市面貌残破?
答:分为几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常年缺乏资金导致的,然后是城市多中心化和交通花钱地方太多(所谓金桥银路)影响了其他资源,还有一个原因是王家墩机场影响了武汉市的城区限高使得大范围武汉市城区无法建设高层住宅,拆迁无利可图。
4、为什么武汉市有强大的交通区位却没有达到(你认为的)地位?
答:先不提武汉的交通区位到底在过去利用了多少这件事,武汉过去的铁路能力是很显然不如郑州的,航空能力也不如郑州,在没修好三峡之前长江对武汉发展现代经济可能阻碍比价值更大一点。
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金融能力的城市是不可能到一线城市的,然后在之前的十年没有突出外贸出口行业的城市按道理说强二线城市都应该进不去才对,武汉的排名只能说很符合当年的情况。
<hr/>因为实在是太多人要我更新这篇了,我想了一下还是趁着今天下午没啥事更一点。
其实这篇不想继续写有个很重要原因:我一直找不到原来看过的一篇唐市长的闭门会议讲话,那个写的真叫一个经典,啥东西都给你讲完了,我直接贴上来就行了。
好吧,我这不是没找到嘛。那我就找一点当时的新闻得了:
2011年2月,唐良智正式当选武汉市市长。此前的2010年,武汉市实现GDP总量5515.76亿元,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2位。上任当年,唐良智即提出“工业倍增”计划。
彼时,2010年,武汉市的工业生产总值为6424.59亿元,按照“工业倍增”计划,到2015年,武汉市的工业总产值目标将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五年时间,再造一个“武汉工业”。
为此,武汉市还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业倍增领导小组,武汉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将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几乎一年一个大型项目上马的拉动下,尽管宏观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武汉市的工业增长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来自2014武汉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工作会议上的信息显示,2013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94万亿元,增长18%。2014年,武汉全部工业总产值将突破1.3万亿——照此增速,到2015年武汉市将实现1.5万亿的“工业倍增”预期目标。
另外,2013年武汉市的GDP总量达到9051亿元,进入全国城市前十名行列,位居第九。根据目前的初步统计数据,2014年,武汉GDP有望突破万亿元,首次迈入“万亿俱乐部”。
首先就是扬长,做大工业。
既然武汉是工科城市,那就做工业,既然工业是城市的钢筋铁骨,那就先补钙,再谈别的。
好,第二个问题。武汉做什么工业?
我们看看武汉之前是什么,汽车、机床、锅炉、钢铁、建筑……能不能放弃这些产业,那肯定不行,这些不是工业母机就是产业链之王,死一个那要了老命了。
那来料加工制造业,没条件搞。互联网?先不提互联网是不是工业,谁给你投钱啊。房地产?武汉这资金量只配出建筑公司,不配出房地产商。化工?学南京那样也可以,但是后来又被保护长江堵死了。
说白了,看了上面之后,有教育有制造业基础,武汉其实当然可以做制造业,但是就是不知道做什么制造业。
“既然做不了互联网……要不,我们试试做互联网的上游?”
2014年5月,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的第6代显示面板生产线项目落户武汉东湖高新区,该项目总投资160亿元——是近年来武汉市单体投资的的最大项目。
2011 年,武汉邮科院设立烽火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实行邮科院母公司层面的公司化改革。自2016年起,长飞光纤一直雄踞全球第一大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供应商。2018 年 7 月,烽火与大唐合并,变成了“中国信科”。(“巨大中华”这个词不知道还有没有印象)
2013年,武汉新芯开始独立运营。2015年8月5日,总规模不低于300亿元的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其中武汉新芯是投资重点……武汉新芯一期湖北省、武汉市投资107亿元,占当年省内国有经济投资总额的近十分之一……经过11年投资,武汉新芯2017年第一次实现盈利。
2016年,以武汉新芯班子为基础的长江存储在武汉注册成立,专门负责武汉国家存储器项目的运营。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湖北省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湖北省科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科投)共同出资作为股东,第一期投资额高达240亿美元……紫光集团入股后,同时在武汉、南京、成都三地开展大型芯片基地建设项目,最终只有武汉项目获得成功。(不过现在和紫光也没啥关系就是了)
1999年,华工科技由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家校办企业重组设立……形成了以激光加工技术为重要支撑的智能制造装备业务、以信息通信技术为重要支撑的光联接、无线联接业务,以敏感电子技术为重要支撑的传感器业务格局。
这里先举这几个例子吧。其实这些东西,一开始武汉是没有总结出系统经验的,后来武汉总结出来就是光谷模式,最早叫“芯屏端网”,后来加了个“光”,反正意思就跟城市规划里那个“孝武鄂黄黄”换汤不换药,都一回事。
你看,第一个是合作招商引资其实和合肥京东方一回事,后面几个包括并不限于自己节衣缩食砸钱,通过政策化缘,能找谁找谁,做大老东家,产学研一体化等等……说白了就是挖着脑壳搞呗。11年亏损也贴着钱搞,差点被收购也贴着钱搞,坚守产业等机会,坚持不住那就啥都没了。
但是,创业并非一帆风顺,在武汉,如高德红外锐科激光这种突围了,但是据我所知如凯迪生态这种有自己强大技术的龙头却死于非命,也确实可惜。
同时,武汉不放弃自己的既有产业,该设计船舶的设计船舶,该搞固体火箭的搞固体火箭,该扩大生物制药的扩大生物制药,诸如此类,不多赘述。

然后就是补短
好我知道你们就想听那个对吧。
我偏不讲,你们都知道我讲个什么,你们自己评论区写出来不得了。
刚刚讲的武昌,我现在讲汉口吧,公平一点。
武汉补短里最弱的是什么?是基建吗,可能是,但是还不够具体。那其实很多城市这么多年基建都焕然一新了,基建修的好自然是功,但是还不够触及灵魂。
我认为武汉补短里最短的是服务业的低端水平,以及其根源:缺乏愿意投资武汉当年服务业的资金。
不止于此,上述报告还指出,武汉市民营经济还存在产业层次较低的问题:“武汉市民营产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等传统第三产业,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等高端行业中占比较低。”湖北省“两会”武汉组的讨论会上,唐良智直言:武汉市类似小商贩、小餐饮这样的“底层经济”占比较重,与武汉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严重不符。
怎么办呢?
然后武汉就发现,好像还是有人愿意投的:香港。
香港回归20年期间(1997年至2017年),武汉市累计成立各类港资企业2620户,近10年以年均6%的速度递增。截至今年6月底,武汉市实有香港投资企业1515户,投资总额251.58亿美元,香港成为武汉最大境外资金来源地。
当年武汉实际利用外资约80多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三,而香港一直以来都是武汉的首要外资投资人,如果成都人要给浙江人均磕一个,武汉至少汉口这边应该人均给香港磕一个。
2012年,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周大福珠宝集团第二代接班人郑家纯前天在东湖宾馆与黄陂区签订落户协议,建设内地最大的珠宝产业园。该项目选址在黄陂区临空经济制造业基地,占地600亩,共投资50亿元。
1993年新世界进入武汉,与武汉建设同频发展已有30年,不仅参与投资建设了武汉长江二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新世界国贸写字楼、香格里拉大酒店、亚洲心脏病医院、武汉机场高速公路,还开发了容纳20万人的大型社区——常青花园,光谷核心公认的品质标杆住宅——光谷新世界;落地了城市网红艺术购物中心——光谷K11、汉口K11;在建武汉滨江地标——武汉周大福金融中心。
很多人应该对周大福不是很了解,可能就以为是个卖珠宝的,反正上面的东西应该可窥一二。
就上面这套东西,光这一家集团的投资范围和内容,给你说是“再造汉口”也不过分吧。当年最好的写字楼,新的机场航站楼,第一个机场高速,第二座长江大桥,私营专科心脏病医院,除了香港之外才有的两座K11,内地最大的珠宝产业基地,外加一座汉口的超大型社区。周大福集团都快成当年汉口的天使投资人了。
关键是,它投了钱,不光是看得起你武汉(当然主要是汉口)的城市和商业底蕴,觉得你可以抬一手,更重要的是,它觉得它赚得回来。
而且,通过早在21世纪初周大福对武汉的投资,让武汉很早的就改头换面,知道原来不能这么low,学习到了很多新的东西,这也为后面各种其他有档次的商业服务业引入打下良好的基础,都是老师教得好。可以说,正是当年港商的投入,是武汉的商业服务业在内陆特别是中部鹤立鸡群的绝对主要原因。
好的基建可以砸,好的商业基础还是比较难砸的,这就像武昌的教科文底蕴一样,汉口的商业底蕴也很难用语言形容:
2005年,香港瑞安集团拿下解放大道沿江一侧的永清拆迁片,计划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建设由学校、住宅、写字楼、商业体、公共设施等组成的新型城市建筑群“武汉新天地”……随着重庆项目失利,至今瑞安在全中国成功的项目仅有上海和武汉两个新天地……瑞安携手武汉城建打造的“武昌湾”,总建面5798500平方米,是目前港企落子武汉的体量最大的项目,意图在武汉打造第二个“新天地”。
很可惜,在天津恒隆广场竣工后不久,我们就发现天津的经济实力远比统计数据显示的疲弱。我们观察这个曾经辉煌的大都市已有30年,却仍未见过一座成功的高端购物商场……虽然武汉恒隆广场开业仅十个月,但所有迹象都显示,它会如近期的昆明恒隆广场般成功,甚至更佳。六个月前,本人已提出乐观的理由;现在更为确定。武汉恒隆广场不只销售额走势非常强劲,还获多个顶级时尚品牌进驻,数量比我们任何一座购物商场都要多,唯独不及上海恒隆广场而已——恒隆2021年董事长年报致辞
当然,还有嘉里、太古等等和武汉主要是汉口有很多的故事。当然也包括九龙仓,和黄,还有诸如什么武汉为了吸引某外资把展览馆炸了这种事情,不能总提成功对吧,教训也是很多的。
还有就是,武汉自家的商业也还比较争气,一个武商扛住了这么多外商的围殴,至今稳坐C位,砸钱搞了个梦时代分部还有余力去南昌开奢侈品商场,也算是武汉特别是汉口商业底蕴的见证了。不过中百和硚口的城运一样让人觉得有点尴尬,不过好歹便利店做的还可以。

其实,以上两点肯定不能把武汉21世纪第二个十年前半部分完整概括出来,但是这是很明确的两条线,相信所有人看到都会同意武汉特别于其他城市尤其是内陆城市的地方。
基建固然重要,武汉也素以建筑公司总包单位多出名,然而只说大拆大建就让武汉焕然一新的话,你也太小瞧人了吧。
武汉数据网 发表于 2023-10-2 23:27:0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展是要看战略的,看看国家有什么战略给武汉,湖北自身怎么发展武汉,武汉自己怎么做战略规划的知道未来武汉会怎么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以及会发展什么地方。
国家战略的实施依靠的是关键的项目的落地,就像一带一路是依靠控制沿岸港口的运营权,系统的增加海军实力实现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靠的是成立雄安新区,提升河北的发展能级,同时新建大兴机场,先从交通上率先实现一体化来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


武汉在国家层面的重点战略就是长江经济带了,这个战略最重要的就是利用长江水道来展现武汉作为交通枢纽的能力。这个战略下面有两个系统性大项目上马,一个就是长江干线深水航道建设至6M,一个就是新建鄂州机场。这两个项目一个利好阳逻港、一个利好与鄂州对接的光谷东。
捎带提一下,武汉完成这两个大项目后的样子,2022年,武汉至安庆航道能够到6M,万吨海轮能够直达长江口出海,这样会进一步吸引湖北以及周边省份在武汉中转,加大武汉港口实力,武汉的潜力是建成中国内河实力靠前的港口,目前全国港口排名还排不到前30,如果能够赶上南京以及以下河内港口的实力,基本上武汉就可以算是个有模有样的海港了,变成海港的运量这是阳逻港的使命。
鄂州机场的情况是规划运力能够到达330万吨(2030年),天河机场目前是24万吨(2019年),上海浦东机场目前是363万吨、北京首都机场是195万吨,看其他港口的增速,鄂州机场建成后基本上可以让武汉-鄂州的机场吞吐量进入前三的行列。
铁路货运集中在东西湖的吴家山,港口在阳逻、机场安排在了燕矶,以上是长江经济带战略来的最直接的好处,看不到的好处还包括因此获得的产业转移和相关产业的产生。出口型的企业、物流企业会沿着长江在阳逻-双流-燕矶一带布局。
<hr/>在在省这一级层面,湖北省布了《XX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还是那句话,战略是要配合项目的,看看这个文件会上什么项目就是该怎么发展了。与武汉相关的就是所谓的“一主引领”,三个区块,光谷搞科技创新,天河机场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还就是阳逻港。再啰嗦一下,天河机场货运量是要配合鄂州机场一起搞的,他们俩是要配合阳逻港一起搞的,搞的东西还是围绕上面说的货运枢纽建设来的,就是以武汉的铁路运输中心为基础,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把武汉搞成“海港”再给武汉配个全国性的机场枢纽,把武汉这个内陆城市搞成港口城市,让湖北其他城市围绕这个伪装成内陆的“海港”做配套的产业链,围绕武汉转,成渝已经国家认定为第四个城市群了,武汉城市群加油。
武汉能够在这个重要的基础设施上玩出什么花样,那还要看造化,可以说除了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海港,这个口岸条件真的不差了,OVER。


这个一主引领剩下来的,也是最重要的“光谷科技走廊”了。搞光谷是大环境和小气候所决定的,大环境就是国家发展的阶段,小环境就是武汉现在自身具有的产业条件。
中低端的制造业基本上被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小城市瓜分完毕了,而这之前武汉的交通优势并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跟上,没有发挥出来,标志就是汉正街的衰败和义务小商铺市场的崛起,中高端制造业呢,基本上布局在沿海已经完成产业升级的城市,而武汉因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多,加上光谷多年的培育,以及国家的政策引导也形成了一批中高端的企业,在目前的大环境下,高端制造业成了沿海完成产业升级的城市和内陆中心大城市都在追求的产业。所谓发展,其实就看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高端制造业在这几个城市发展的怎么样了。


第一个光芯屏端网是武汉光谷片区优势的产业,由长江存储,武汉新芯等等一片企业,第二个提到这么前,一是疫情影响下,生物医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二是武汉自己也有些企业的积淀。三个是新能源,有关国家能源安全和汽车产业升级不受制于人,这个的意义其实更大,但感觉武汉目前节奏有点不对劲,新能源汽车首先是新能源才是智能车,先搞智能化这个可能也是权宜之计吧,虽然有了东风和吉利,但是跟现在当红炸子鸡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在做的品牌建设和新能源车运营方式,感觉还有差距。快舟火箭貌似也在双柳吧,不过这个火箭的商业化之路还在培育之中,还需要时间检验能不能够成为参天大树。第四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5G爆炸级别的应用都没出现,在这些强二线城市中,还看不出谁会绝对处胜出,但武汉搞的光芯屏端网总是没错,比较保险的搞法,以后的爆炸级应用都是要用到光芯屏端网的,先做基建总是没有错的,有了基建才可能出现新动能。
<hr/>说了这么多,其实给大家直观感受还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比较,因为发展是个相对的概念,既然是相对的,那就要看位置。
中国版图上的几个强二线城市算一下就是:杭州、成都、南京、重庆、天津、苏州,还有就是武汉,这几个强二线城市里面,现在呼声比较高的是杭州,另外的话,与武汉都深处内陆的是成都。从口碑上来说杭州和成都的确在现在的年轻人口中口碑比较高,这个武汉当局要多主要打造城市IP才行,杭州和成都在年轻口碑中一个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互利网发达,一个是休闲时尚慢生活的地方,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现在大家都是人口千万,经济规模万亿的大城市,大多数年轻人在这些大城市都是苦逼的上班的人,都是为自己的柴米油盐奋斗,发愁,哪里有什么天堂哪里有什么慢生活,但是他们却能收获口碑,武汉确经常收获的是一些负面的评价,这个城市营销方面确实要下功夫才行,再举个例子吧,同样是夏热冬冷地区,杭州最近几年夏天的平均气温比武汉还要高,但是说起火炉,那就武汉被背锅吧,这样不行。
最令人诟病的是武汉的城市面貌,这个的确没办法,武汉的城市结构如此,大多数城市只要中心区做的足够繁华,干净,时尚,不管普通居住区和郊区搞成什么样(实际上由于开发商的存在小区都差不多的,标注化建设的),大部分人对于这个城市的影响就是他是繁华的,干净的,时尚的,大多数人到这些地方都是先去这些中心区,如果是杭州的武林广场、滨江,成都的太古里,高新区,还是南京的新街口,河西,都给人这种影响,但是武汉从1927年合并以来,三镇都有自己的中心,到现在都没有消化完全,而财政是有限的,每个地方都有中心区,不太可能把每个区域都建设成为武广,汉阳有王家湾,汉口有武广,武昌最可怕,汉街-中南路-武珞路,还有个光谷商圈,人家只做一两个区域,做好就可以,武汉得乘以三,所以给人一个印象就是武汉中心区完全没有杭州、南京、成都繁华,干净,时尚,不过这个随着中山大道改造,汉口恒隆、K11等的陆续建成,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了,随着财政能力越来越强,即使架子搞得很大,后面也可以hold住了,多中心也不是没有好处,就是各个地方的配套都还可以,南京人逛街首选新街口,光谷人可以去新世界或者K11,不用坐车去汉口了,也挺好。

<hr/>


雄安新区第一期工程



武汉光谷东的扩张

最后让大伙看看武汉光谷东吧,其面积大约是雄安新区首期的五六倍,而且这还不算经开和临空港....可以说光谷东就是一座产业新城市他的外延是阳逻港和鄂州机场,这些和传统意义上的武汉三镇组成了武汉城市群,武汉周边的其他城市在城市能级和产业上确实不能像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小城市一样与上海深圳协同一样帮到武汉什么,这是比较遗憾的。
武汉的未来是成为一个城市群,定位精准的城市群,也不要想规模跟长三角珠三角比较,但是一定有特色,有较高端产业布局的中等城市群。
<hr/>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