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到后台,去探看一个被后世过度吹嘘的历史人物——明朝于谦

[复制链接]
荷尔蒙暴民 发表于 2023-10-2 18:51:1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照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于谦人设历史记载,
土木堡之变后,
是大英雄于谦在北京力挽狂澜于明朝危难之中。
是这样吗?
根本不存在(于谦有贡献,但并不是唯一,更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的贡献远比于谦更重要)。
之所以这样被历史上的文人尬吹,
是因为当时一些人因为利益的使然造成立场不同,
所以借助于谦后来被杀的事情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刻意拔高、吹嘘于谦在土木堡事变前后的作用,
这类事在明朝历史记载中并不少见,
例如,对史可法、李定国等等的刻意塑造人设。
1、土木堡事变前后明朝的权力中枢决策圈里有于谦吗?
历史上的官面说法:于谦力主抗战,所以挽救了明朝云云。
是这样吗?
很多人的认知好像在土木堡事变前后于谦居于明朝朝廷的中枢地位,
其实并不是这样。
很多人对于于谦来说根本不了解,
于谦在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在权力中枢里。
于谦在当时是兵部侍郎。
于谦不是内阁成员,更不是首辅,
于谦仅仅是六部之一的兵部侍郎,都不是兵部尚书,仅仅是兵部尚书的副手,
当时的兵部尚书是邝埜(死于土木堡之变中),
明朝时期六部地位排名: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在六部里兵部尚书排名在吏部、户部、礼部之后。
而当时出兵蒙古行前明英宗命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朝政由金英(大宦官)与另一太监兴安(大宦官)和吏部尚书王直、驸马焦敬共同处理。
这就是当时留守北京的明朝最高权力中枢成员。
当然,还有加上孙太后。
这就是爆发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决策中枢成员名单。
土木堡事变前后明朝的权力中枢决策圈里根本没有于谦的位置,
既然不在权力中枢决策圈内,
于谦咋能力排众议力挽狂澜呢?
2、土木堡事变后只有于谦是主战派吗?
明朝一些文人编撰的历史说法:文武大臣则“聚哭于朝”,谁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在兵部侍郎于谦的坚持之下,明廷统一了思想,准备坚守京城,同时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云云。
是这样吗?
肯定不是!
当时明朝廷臣中主战派是主流。
留守京师的权力班子成员:郕王朱祁钰、金英(大宦官)、大太监兴安(大宦官)和吏部尚书王直、驸马焦敬。
王直,吏部尚书,位居留守北京群臣之首。
王直是明确的主战派。
太监金英(大宦官)明确主战派。
太监兴安(大宦官)明确主战派。
“土木之变”后,当时徐有贞建议迁都,太监兴安痛加训斥,并将徐有贞其赶出宫门:“敢说迁都者,斩!”
侍读徐珵倡议南迁,安叱之,令扶珵出,大言曰:“敢言迁者斩!”遂入告太后,劝郕王任于谦治战守。或曰叱珵者,英也。——————《明史》。
所以,于谦是被大太监兴安举荐后才被任命主管北京城的防御。
遂入告太后,劝郕王任于谦治战守。或曰叱珵者,英也。——————《明史》。
驸马都尉焦敬明确的主战派。
乙丑,驸马都尉焦敬等言:“车驾未回,恐贼迫近京师。官吏、军民有能奋勇设谋、出奇制胜者,俱听赴官投报。有能擒斩贼人者、能反间济事者,不次升赏。城市关厢有潜住听探消息之人,许锦衣卫、五城兵马挨拏处治。”王令礼部榜示多人知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一》。
明英宗留守权力中枢班子都是主战派。
再看看其它明英宗的重臣。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六日(1449年9月2日)土木事变的时候,
陈循是内阁成员、户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明代宗接帝位后,升陈循为户部尚书,仍兼翰林院学士,继任内阁首辅。
陈循坚决主战。
土木之变,人心汹惧。循居中,所言多采纳。————《明史·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五十六》。
胡濙,礼部尚书,明宣宗托孤五大臣之一。
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胡濙是明英宗时期的统治核心成员。
胡濙坚决主战。
英宗北狩,群臣聚哭于朝,有议南迁者。濙曰:“文皇定陵寝于此,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传第五十七》。
另外当时明英宗的内阁成员工部侍郎高谷、兵部侍郎兼侍读学士苗衷都主战。
实际当时明朝廷臣中主战派是主流,
像翰林徐有贞这样的是极少数,
并且徐有贞也仅仅是主张迁都。
咋就功劳都记在于谦身上了呢?
就是因为后来于谦被杀的缘故,
从而掩盖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3、土木堡事变后,明朝最高权力中枢的决策过程
土木堡事变消息传到宫中,朝廷内外大为震惊。
孝恭孙皇后立即命郕王朱祁钰监国,立英宗之子朱见深(后之宪宗)为太子。
这重要的圣旨,是由金英下传的。
面对险象环生的局面,郕王朱祁钰使金英和兴安召集廷臣商议对策。
廷议中,翰林徐珵(后改名有贞)建议迁都南京,
翰林徐珵(后改名有贞)遭到金英和兴安严厉的斥责,
金英和兴安强硬地提出“敢言迁者斩”,
决定坚决抗敌、保卫京师的主张(这里面包括于谦的意见及其绝大多数大臣的意见)。
金英于是更得到了孙太后和明代宗的宠信。
孙太后是最高权力拥有者,
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
郕王朱祁钰命金英和兴安召集廷臣商议对策。
金英和兴安是会议召集人,
也是明英宗留守班子成员,
那金英咋这样牛逼呢?
金英者,宣宗朝司礼太监也,亲信用事。宣德七年赐英及范弘免死诏,辞极褒美。英宗立,与兴安并贵幸。及王振擅权,英不敢与抗。正统十四年夏旱,命英理刑部、都察院狱囚,筑坛大理寺。英张黄盖中坐,尚书以下左右列坐。自是六年一审录,制皆如此。其秋,英宗北狩,中外大震。郕王使英、安等召廷臣问计。侍读徐珵倡议南迁,安叱之,令扶珵出,大言曰:“敢言迁者斩!”遂入告太后,劝郕王任于谦治战守。或曰叱珵者,英也。——————《明史》。
这决策过程跟于谦有一毛钱关系吗?
4、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三日,瓦剌军开始进攻北京城,
瓦剌军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五日夜就开始撤离了。
也就是说北京保卫战就打了两天时间。
也先进攻明朝是为了抢掠和要求开放通商。
并不是要灭掉明朝或者是占领北京,
也先带着明英宗来也是因为奇货可居可以换些财物。
所以,根本也不存在所谓的强攻北京城。
也先也不傻,没有强大的火器怎么可能攻下坚城呢?
当年蒙古大军横扫欧亚大陆城市那是有攻城利器的,
当时也先没有。
抓住明英宗,全歼明军对于也先来说,
完全是场意外收获。
5、于谦
对于明朝来说,
作为兵部尚书(明代宗任命)于谦领导北京防御当然是有功的,
对于明代宗来说,
于谦站在他这边也是有功的,
但是远远没有后世尬吹的那样对明朝是力挽狂澜般的牛逼。
全部回复20 显示全部楼层
hhhh713 发表于 2023-10-2 18:51: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笑][大笑][大笑]
天际广告 发表于 2023-10-2 18:52:1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不是我读过明史,差点被你忽悠了啊,也先没攻城武器?那紫荆关这种坚固的隘口是怎么破的?堡宗把精锐都送到土木堡了,没于谦北京守得住?
江湖怪侠 发表于 2023-10-2 18:53:0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不是我读过明史,差点被你忽悠了啊,也先没攻城武器?那紫荆关这种坚固的隘口是怎么破的?----------------------------------------------------------------------------------------------
真读过明史的不会这样乱扯八道。
在明英宗时期,紫荆关是易攻难守的地方。
在紫荆关附近有很多道路可以绕过关口进兵北京。
不一定非要占据紫荆关。
也先就是先绕过紫荆关然后前后夹击紫荆关攻破。
明朝自己总结也先攻破紫荆关的原因之一:关城一带歧路众多,所以容易被人绕路包抄。
在嘉靖、万历时期大修紫荆关防御以防“贼来无阻”。

另外紫荆关明朝防御就是豆腐渣。
据当年八月受命镇守紫荆关的四川按察使曹泰说:我听说前日有二百“达贼”进入易州、涞水等地抢掠男女,从容离开,官军畏之如虎,没有敢上前应敌的。
在得到四川按察使曹泰的报告之后,
明朝紧急增兵两万多人,
及时赶到的只有三千人,
而这来自各地的明军三千人中有山东都指挥使司佥事韩青带来的一千兵力。
而在紫荆关之战中也仅仅只有山东都指挥使司佥事韩青在力战也先军,
明史记载:众奔溃,青集结劲骑百余,勉以大义,突出反击,被围中箭,自杀。
明白“众奔溃”啥意思吗?
明白“勉以大义”啥意思吗?
也先三万兵力对明军一万四五兵力的明军(实际真正抵抗作战的就是韩青带来的一千兵力。)
更重要的是:这是在野战不是攻城战!

坚固咋了?!
有用啊!
aixn 发表于 2023-10-2 18:53:1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料翔实[赞][赞]
随风舞动 发表于 2023-10-2 18:53:4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兵遇到坚固的城防基本都是绕着走的,大同,宣府基本都没敢强攻......说于谦功劳大,旷世奇功没问题,说没于谦北京就守不住还是有待商榷。之前南军部队更多,攻城武器更充足,城内几乎没有精兵,被迫依靠降将和文人妇女守城的北平叛军最后都守住北平了。
fdsgsg 发表于 2023-10-2 18:54:4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古兵遇到坚固的城防基本都是绕着走的,大同,宣府基本都没敢强攻....------------------------------------------------------
问题是瓦剌军也没有想强攻啊?
也没有要攻占大同,宣府。
bjc4845 发表于 2023-10-2 18:54:5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于谦功劳大,旷世奇功没问题,---------------------------------------------------------------------------
“论功,亨为多,进侯。”
这是明朝对北京保卫战的论功。
随风舞动 发表于 2023-10-2 18:55:4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防卫战是石亨与都督陶瑾、高礼、孙镗等九位将领的功劳。
因为人家是军人,
是在第一线指挥作战。
于谦是文官,
文官领导兵部是明朝祖训,
出兵打仗主帅是文官、监军是太监,这是祖训,
但是实际打仗还是依靠的军人,
也就是明朝的各个总兵将领。
lqk68 发表于 2023-10-2 18:56: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非说的话,石亨肯定功劳第一[捂脸][捂脸][捂脸]其实石亨才是被黑的最惨的一个
123下一页
发帖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