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举个例子吧。
同样的段子,郭德纲搭配着高峰,孙越,或于谦,分别进行演出,效果天差地别。
郭德纲: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一转眼,高老师也老了。在后台我看见他的白头发,我都心疼了。想当初高老师年轻那会儿,一掐一出水儿~
高峰:我年轻时候就那么水灵~
(高峰属于顺嘴答音,观众没反应,包袱没响,郭德纲只能继续往下说别的)
后来搭档换了孙越。
郭德纲: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孙老师也老了。在后台我看见他的白头发,我都心疼了。想当初孙老师年轻那会儿,一掐一出水儿~
孙越:我那会儿比张云雷还好看呢~
(想着孙越和张云雷的相貌体型对比,观众很难不笑,尤其是张云雷的粉丝,全场“yu”声不断。包袱响了,但没爆)
等北展那次,换了于谦…
郭德纲: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一转眼,于老师也老了。在后台我看见他的白头发,我都心疼了。想当初于老师年轻那会儿,一掐一出水儿~
于谦一脸的怀疑人生:你那是掐水管子上了吧?(自行脑补于大爷的迷人吐槽语调)
全场爆炸!
连郭德纲都被逗笑了!
我当时听的时候,笑得在床上打了好几个滚。
同样的一个段子,别人都不行,就得于谦。
类似的事情,我在相声大师马三立身上也看到过。
天津老相声有一个段子:
捧哏:呦!您周末干嘛了?
逗哏:也没干嘛,就是看看书,喝喝茶,遛遛鸟,尿尿炕。
捧哏:等会!您还尿尿炕?
逗哏:不是尿尿炕。我…我算算账!看看这一周收支情况…
还有的逗哏说:我亮亮相!我是戏迷票友,周末爱穿上行头亮亮相,唱几嗓子。
就是一个经典的谐音梗。
所有的演员,演到这段的时候,都在想还有什么谐音可以用。
因为在他们的理解中,找到新的谐音就是最大的创新了。
但是,马三立就不这样...
捧哏:呦!您周末干嘛了?
马三立:也没干嘛,就是看看书,喝喝茶,遛遛鸟,尿尿炕。
捧哏:等会!您还尿尿炕?
马三立:也不总尿,抽冷子尿一回~
(自行脑补马大师蔫坏蔫坏的表情)
我听到这段的时候直接笑抽,第一反应就是:
这段还能这么演?
后来又一琢磨,也就马三立能想到这么绝的回复。而这个回复,也就只有他才能演出来。
现在的于谦,给我的感觉,就和马老一样。
我觉得,说学逗唱快板外加太平歌词,不能真正体现一名捧哏演员的基本功。对于捧哏演员来说,最重要的基本功,是如何把逗哏要表现的效果无限放大,如何把平常无奇的段子变得高级,变得好玩。
可能前面捧哏说了一万个字,但就要等捧哏再加上一个字,这段子才叫好。
就好比东北烧烤就的蒜,还有为了那瓶醋而包的饺子。
对于捧哏演员来说,最好的基本功,
就是于尺寸处见大马金刀。
在我心里,于谦称得上是相声艺术家。
<hr/>希望这篇回答能与您共鸣
欢迎点赞,评论与转发~
我是 @韩博Spurs
一个热爱历史和体育的工科男博士
这里有我的想法,感谢您的关注!
<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388042532/answer/2630837114"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class="internal">为什么郭德纲的相声越来越无聊了?为什么相声颇有生命力,京剧、鼓曲等艺术却只能靠国家拨款才能生存?为什么评书现在衰落了?王玥波的评书什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