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股票最核心的一环就是选股。
市面上一般有两种选股方式:
一是选好价格派,坚持价格便宜第一,企业质地第二,即所谓的便宜就是王道。
格雷厄姆的「拣烟蒂」策略就属于这种选好价格派。
美国的著名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在其所著的《投资最重要的事》一书中也曾提出「最重要的不是买好的,而是买得好」。
二是选好企业派,坚持企业质地第一,价格便宜第二。
成长股的投资大师费雪就特别强调要选择具有显著经济特征的优秀企业。
芒格也是选好企业派,将企业质地放在第一位。
而巴菲特后来在费雪和芒格的影响下,由早期的「拣烟蒂」策略转变为以合理的价格买入超级明星企业股票长期持有的策略,即巴菲特由原来的选好价格派转向了选好企业派。
那么,作为个人投资者,又当如何选择呢?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重复一下巴菲特、芒格的「重要教导」。
巴菲特说,宁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超级明星企业的股票,也不要以便宜的价格买入平庸企业的股票,并且他说这是他走向成功的唯一道路。
芒格的三大投资训导是:
(1)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
(2)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
(3)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
这样重复,实际上如何选择,我们就十分清楚了。
作为个人投资者,「第一思维」还是要放在选好企业上,然后等待一个合适的价格。
甚至我们只让那些优秀企业的股票进入自己的股票池,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具有最好商业模式的、最赚钱的公司的股票。
如此,我们便可以打造一个「梦幻组合」「明星组合」,进而能够在变化莫测的股市中「坐看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投资境界,最终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
这种「第一思维」,来自以下逻辑。
(1)市场经济的规律似丛林法则,强者恒强。我们已经提过,纵观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早已经从「产品经济」时代过渡到「过剩经济」时代。
很多行业兴起之初,众多的进入者是赚行业红利的钱,然而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之后,大多数成为「陪练者」,最终剩下几个寡头和领军企业。
当众多的陪练者销声匿迹之后,这些寡头和领军企业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或者挤压式增长,其毛利率、净利率呈现逐步增长之势。
一些新兴行业,如互联网行业,经过百舸争流的竞争之后,也往往呈现「一将功成万骨枯」,甚至「老二非死不可」的竞争态势。
不能否认,一些优秀企业确实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突然陨落,即打造百年老店对于很多企业来讲更是一种理论设想。
然而,现实又一次告诉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其实更多是「马太效应」,特别是在 8 年、10 年,甚至二三十年之内,行业内的领军企业或霸主企业,尽管不能保持每年「匀速直线式增长」,却也常常带给它们的长期投资者以惊喜。
(2)坚持好价格为「第一思维」的投资者,运用得好也能够取得较好的回报,但是对那些质地并不太好的企业,买卖点的把握就显得更加重要。且不要说有时我们会陷入低估值陷阱,就是「估值低了买入,估值高了卖出」这种策略,在理论上说容易,实际上操作很难。
有一种投资方法叫「低估分散不深研」,比如买入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股票,作为个人投资者、业余投资者不仅能力难以达到,就是时间、精力也是不能保证的。
作为格雷厄姆派的忠实实践者,施洛斯就买入并持有很多种股票,巴菲特曾经开玩笑说他想将所有股票全部买入。
这种投资方法,个人投资者、业余投资者能够效仿吗?显然是不能的。
我们常常见投资者在市场上进行这种「理论试验」,比如,每年坚持买入市场上最低市盈率排名前 10 名的股票,这种类似「狗股策略」的投资方法长期来讲应该是有效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之中究竟又有多少投资者能够身体力行呢?我揣度,不会有多少人真正去践行这种策略的。
(3)投资是时间成本的选择。时间是优秀企业的朋友,是平庸企业的敌人。
作为投资者,对「伟大的时间」有透彻的感悟与理解,投资境界才会更上一层楼。
对于明显的「拣烟蒂」策略,我们虽然未必完全排斥,但是作为个人投资者,资金量再大,也是有限的,有时在一些平庸的企业身上虽然没有亏钱,甚至还有一定的盈利,然而,不用太长的时间周期,三五年下来,与投资优秀企业相比,收益的差距是很大的。
这种时间成本往往容易被投资者所忽视。
所以,最为省劲的办法还是要优选那些具有明星企业质地的优秀企业的股票(至少投资的主流部分如此),等待合理或低估的价格买入,然后长期坚定持有。
当然,我们将「第一思维」放在优先选择质地好的企业上,并不是说不管价格高低就闭着眼瞎买。
相反,安全边际这根弦儿是永远需要绷紧的。
既着眼于优秀,在买入价格上又落实到合理或低估,这样就有了「双层保护」,长期投资胜算的概率就会更大。
选股的「5 性」标准
在长期的投资实践中,我独自摸索出了一套「5 性」标准,并认为拿着这些标准,到上市公司中去寻找,一些平庸的企业、烂企业就会被过滤掉,一些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优秀公司便会被发现。
如实相告,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在股市长期制胜的一大法宝!
需要指出的是,在语言表达上,「5 性」并不符合语言规范,然而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暂且使用。
还要说明一下,这个「5 性」标准是可以在选股时单独使用的,为了保持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有的观点可能会与其他章节有所重复。
那么,到底是哪「5 性」标准呢?
长寿性
具有永续经营特点的长寿企业价值高,为什么呢?因为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其在存续期间现金流的折现值,不会多也不会少。
很显然,长寿企业要比「短命」企业价值高,就如同欢蹦的兔子,远远比不过长寿的乌龟的寿命。
那么,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什么样的企业是长寿性的呢?事实证明,费雪、巴菲特、芒格说的具有显著经济特征的企业往往长寿。
进一步而言,那些具有宽宽的护城河的企业更容易长寿,而其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经济特许权,这个词儿,本书已经多次提到,足见其重要性。
稳定性
至今人类还没有好的方法解决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所以很多企业会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但也有一些企业因为行业特点、消费特点而保持相对稳定性。
什么样的人都需要吃饭、看病,所以那些与日常消费、看病有关的企业就呈现稳定性强的特点,就是有波动也是弱周期的,这些特点依靠常识就能够鉴别。
投资者长期持有的就应该是这样的标的。
进一步说,个人投资者如果没有特殊的行业背景,可能更适合在消费、医药健康这种弱周期性行业中掘金。
盈利性
在「赚钱机器与烧钱机器」部分已经谈论了「限制性盈余」观点,我们对那些限制性盈余多的「烧钱机器」自然要坚决回避。
「盈利性」,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如何识别呢?一个最为省劲的办法就是避开那些重资产公司,专门寻找那些轻资产、有较小资本开支和消费垄断特点,并具有品牌商誉等巨大无形资产的公司。
用哪些指标去衡量呢?最好用的指标就是巴菲特最为「钟情」的净资产收益率,如长期保持在 15% 以上,再查看总资产收益率、投资资本回报率。
通过这些指标,那些没有回报的企业就全被过滤掉了。
成长性
再没有比高成长性更令人兴奋的了。
市场先生从不吝惜给那些成长性高的企业以较高的估值评价。
然而,这种成长性,必须是建立在长寿性、稳定性、盈利性基础上的成长性,这样才是真正的成长性,才是具有护城河的成长性,也才是有长期投资价值的成长性。
道理很简单,如活跃兔子般的成长性,因为不稳定性,显然其长期投资价值不高。
如前两年大赚,后两年大亏,「撑时又撑死、饿时又饿死」的企业显然不好把握。
烧钱机器的成长是虚幻的成长,是给股东带来灾难的成长。
所以,投资者必须能识别这种真假成长性。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买股票就是买一家企业的股权,是买其生意的一部分,但是实体经营与股票投资还是有差别的,差别的表现之一就是市场的预期。
一家企业如果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哪怕是在「烧钱」时期,股票市场可能也会对它提前做出反应,给予其相对较高的估值;与之相反,同样是这家企业,当它的成长预期兑现之后,净利润等财务指标可能不错,但是其已是强弩之末,此时股票市场又往往做出提前反应,甚至表现出一定的悲观预期,给予它较低的市场估值。
应该说,这与实体经营有着很大的不同,也是股票投资最具有挑战性的地方。
从股市的资源优化配置与价值发现的功能来考量,无论中国股市还是国外股市,在某种程度上讲,更适合成长股投资(能否识别真假成长性、未来成长性是另一回事儿)。
虽然我们并不提倡暴富,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收益率,想要做到这一点,自然少不了对未来成长性强的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与甄选,虽然这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当有这种「理论上的自觉」。
有德行(性)
有德行是对企业管理层而言的,只有有德行的管理层,企业才值得长期投资。
一个好企业应该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具体表现为管理层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小股东同样负责。
这不好掌握,也是不少上市公司管理层所缺乏的,比如有的管理层,从骨子里可能就没有将投资者当成股东。
作为企业的局外人,作为小股东、个人投资者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经过长期观察,这也不是没有蛛丝马迹可寻的。
比如,我们可以看管理层的年薪水平,如果业绩确实做得好,年薪高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没有做出什么业绩,年薪却又高得离谱,这样的企业可能就不是好的投资标的。
看企业上市的目的,其动机如果不纯,比如单纯为上市圈钱,大股东过了股份锁定期就迫不及待地套现,那我们可以直接将它「打入冷宫」。
看历史回报,我们可以将其融资总额与分红总额相比较,如果分红总额大于融资总额,说明其对小股东还是不错的,是一家重视投资回报、有良心的好企业。
生活中,我们知道「与好人打交道,才会有好报」的道理,投资也是如此。
企业如果各个方面都好,但是管理者在德行上差些,那我们就可以直接「一票否决」。
综上所述,对长寿性、稳定性的考察偏重于定性(有时需要常识判断),而对盈利性、成长性的考察偏重于定量。
定性与定量结合,再辅以对管理层是否有德行的考察,选股就不难了。
我这里补充一下:这「5 性」标准是我的独创吗?它是否仍然具有巴菲特等投资大师的影子呢?回答是肯定的,就像孙猴子永远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我们今天再聪明,在投资思想上也总是跳不出这些投资大师的「圈圈」!
这里,我们再次回忆、重复巴菲特眼里好公司的标准:
(1)具有较强的经济特许权。
(2)高于平均值的净资产收益率(如长期高于 15%)。
(3)相对较小的资金投入。
(4)好的释放现金流的能力。
(5)诚实、能干的管理层。
有人说投资的道理早已经写在书上了,我们不过是重新「悟道」而已,这说到了点子上。
「5 性」标准,就是根据巴菲特思想,结合中国股市、中国企业的具体实际而总结提炼出来的。
思想的深刻性当然远不如投资大师们,但是若论通俗易懂,若论可操作性,还是可以的,甚至你只要牢牢记住并运用这「5 性」标准,很多企业就不会再进入你的「法眼」,与此相对应的,优秀企业自然就不断出现在你的眼前。
选股的「九把快刀」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