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各位读者,我是小龚有道,90后自由撰稿人,专注自媒体写作+运营干货,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每天为你分享阅读方法,个人成长心得。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处于自我分裂的迷雾中找不到路,在接纳与不接纳之间来回游荡。
一方面,我想要彻底接纳自己所有的面向,然而当事情没有做好的时候,我的头脑里又会充斥着大量批评自己的声音。
然后,等到大脑中的念头消停时,又会冒出另一个声音-你为什么要那样批评自己?只要是人都会犯错误,你为什么对自己这般苛刻?
为什么不能接纳自己犯错?
就这样,我被自我批评与不接纳批评这两种声音裹挟、拉扯与撕裂。
本来,我想要的是包容、宽恕、接纳,无条件地爱自己,让自己大胆尝试,大胆试错,没想到结果却适得其反。
在这样的冲突中,我待了两年多,明白了其中关键,我才找到了走出的路。
其实,这就像人的成长都要经历曲折前进的过程一样,“自我接纳”也要经历曲折改变的阶段。而这就是自我接纳的4个维度。
01 不接纳自己
处于这个维度的表现是:完完全全不接纳自己。
也就是说,你不喜欢自己身上的很多地方,否定自己、讨厌自己、厌恶自己,甚至极端地不想做自己,
并对此毫不怀疑。所以,你对自己只有批评没有赞美,这时是自我分裂最严重的阶段。
你每天都会经历一个情绪起伏的时间段,大脑不断冒出各种消极和批评自己的声音,你可能会这样说自己:
“你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学不会,还有什么用”;“你情商这么低,没人会喜欢你的”;“你长得这么难看,怎么见人”......
这样的自我批评当然会给你带来痛苦,它让你感到自卑,无能,甚至是自恨,每经历一次,这些想法就会被强化一次,
最终,让你认为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不配得到别人的关爱,甚至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并且,这些感受又会进一步加剧你在现实中的表现,让你在现实中表现的越来越糟,越来越接近你的自我批评。
说了这么多,那“不接纳”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
引发不接纳的原因很多,可能从儿时起就有了,这主要与遗传和成长环境有关。
比如,童年缺乏父母的关爱;还有的父母喜欢打压孩子,总说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时间一长就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他们会认为,自己不好,很差很糟糕,没人喜欢他们,进而会讨厌自己。
引发不接纳的原因,也可能是成长受挫导致的。
比如,没考上理想大学而遭受重大打击和挫败,或是职场仕途不顺,导致进入自我怀疑的循环,
并最终发展成为对自己的严重不接纳,甚至是心理扭曲与抑郁。
02 想接纳但做不到
当一个人持续感受到自我批评与不接纳自我带来的痛苦后,就会本能地寻找解决之道。
此时,你已经能够识别出不接纳自己的念头,但不知道如何消除它们,你知道不能一味地批评自己,
应该接纳自我。你意识到,那个做不好事的自己、那个不好看的自己、那个情商低的自己,
其实只是一种情绪能量,都是需要被接纳的,之前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无法接纳自己造成的。
但是,进入这个维度之后,很快又会陷入另一个“陷进”。就像我文章开头说的那样,
在自我批评与批评“自我批评”之间拉扯和对抗。如果你没有这种经历,那么你可以这样理解:
当初,我认为自己不够好,于是总在自我批评,这时就出现了两个“我”-批评的对象之我,与执行批评的主体之我。
简单点说,“我本身”与“批评我本身的我”。
后来,我意识到要脱离痛苦,应该停止分裂的状态,接纳自己,不该总是批评自己,于是乎头脑中又出现了另一个我
--不准再批评自我的我。
这段听起来像是绕口令,我们可以用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做类比,只是我们这里是多一个:三个“美猴王”。
一个叫“我本身”站在那里,接受旁边第二个叫“总是批评我本身的我”的训话,而第三个叫“不准批评我本身的我”,
第三个“美猴王”反驳第二个“美猴王”,你对第一个“美猴王”的批评是不切实际的。
现在,你是不是豁然开朗了。这就是自我接纳的第二个维度,这个维度可以用两个字形容:纠结。
你很想接纳自己,却始终无法做到。
03 消除接纳与不接纳的鸿沟
这个维度就是你能做到让“接纳”与“不接纳”和平相处。据我观察,绝大多数人都处于“不接纳自己”的第一层级,
以及“想要接纳自己但无法做到”的第二层级,他们在这两个层级中停留时间很长,有的甚至是一辈子。
如果要从第二维度走出来,消除对立进入第三维度,就需要有一个十分关键的认识--我本身、批评我本身的我、
不准批评我本身的我,这三者其实都是“我”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既然都是我的一部分,就应该接纳,否则又谈何“接纳自我”呢?
可见,“接纳自我”不是简单地接纳“我本身”。
接纳自我,应该是接纳所有一切的我,包含我你的阳面、阴面,以及包括从你头脑产生的林林总总的念头,还有这些念头所构成的多个“我”。
只有这样,才能叫是真正意义上的接纳自我。因此,你必须将“我本身”、“批评我本身的我”、“不准批评我本身的我”三者进行整合,
消除它们之间的鸿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比如,我先是看到头脑中出现了这样的念头:“我连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还能做什么”;“长这么难看,没人会喜欢我的”;
“情商低,太失败了”。
然后,我又看到头脑中出现了这样一些念头:“我居然又否定自己,不该这样,应该接纳自己”;“怎么又开始打击自己,我必须停下来”。
此时,我要做的就是:对所有这些念头都保持开放的态度,全然接纳不抗拒。
这就需要:对所有这些来来往往的想法、情绪、批判、行为、感觉,我既不能强迫它们发生,
也不能阻止它们发生,而是如佛语所说--如实关照。我只是在旁边站着,如实的看着它们,
它们是“演员”,我是“观众”,演什么怎么演,它们自己说了算。我只是观赏者。
这种境界,只有这句话能概括:“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不管是内心的批评、排斥、厌恶、......还是看到外界花开花落,或是晴天阴雨,都是自然界的造化,
都是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没必要喜欢这个,讨厌那个。当然,要达到这个维度是极其不容易的。
其中的关键在于:你已经消解了“接纳与不接纳”的对立,它们没有好,也没有坏,就像花开与花落,
云卷与云舒一样,它们都是那么自然,恰到好处的点缀,因此都该被看见和欣然接纳。
04 两相忘记
能够达到上一维度,实属不易,是否还有更高维度呢?
关于这一点,在《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话:“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意思是说,河里水干枯了,鱼儿搁浅于陆地,它们相互依偎着呼气,湿润对方,彼此扶持。
这句话描述的场景让人动容,而“相濡以沫”这个成语也来源于此,但是,最后一句话才是重点:不如相忘于江湖。
虽然“相濡以沫”令人感动,但将鱼儿放入江海中,让其自由自在遨游,岂不是 比“相濡以沫”更能满足它们的需要。
实际上,真正的接纳与此同理,当一个人处于宁静的内部与干净的外部环境之中,外部被爱包围,内部静心于海,
没有“接纳”与“不接纳”的扰动,心灵像风一样自由自由,如同鱼儿身处江河湖海中来去自如,早已两相忘记。
至此,我们能够领悟到,真正的接纳就是“忘”。忘就是清理内在,弥合“接纳”与“不接纳”的裂痕,
从而达到统一、超脱的境界,并获得彻底的自由。当然,理解起来很简单,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极少,
它是在人达到第三维度并能稳定保持的基础上,认识到整体的分裂后,想做整体的整合,最终自然而然进入的状态。
当到达这个维度时,你会忘记有自我接纳的问题存在,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在无形中被自然而然的解决了。
现在的一切,是那么自然和谐,意识所到之处皆是整体统一的自然体,没有身份、等级等主流价值的牵绊,
整个世界浑然天成,哪还有什么要接纳与不接纳的呢?
05 写在最后
真正的“自我接纳”,相通于儒家的“仁”、佛家的“开悟”、道家的“得道”、心学的“明心见性”。
虽然我们耳熟能详,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屈指可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不知道“自我接纳”的四个维度。
以前我深陷其中,没有人指点,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探索,才从中彻底走出来,与自我和解。
所以,我把这些经历和走过的阶段转化成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分享给每位读者,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也能从自我接纳的泥潭中走出来,从新回到生动活泼的当下。
从此,忘记“假我”,走向“真我”。
好了!写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觉得内容对自己有帮助的,记得顺手点个赞哦!你的认可永远是我持续写作的动力,感恩!
作者介绍:
大家好呀!我是小龚有道,90后自由撰稿人,专注自媒体写作+运营干货,每天为你分享运营知识,写作技能,阅读方法,个人成长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