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群的显眼包,社交距离了解下?

[复制链接]
123sdf123sd 发表于 2023-10-2 01:43: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军训能穿黑皮鞋嘛?”
“学校附近能用美元嘛?”
“精修照发群中,哎呀不小心发错群了。”
即将开学,最近的新生群里你有看到过类似的显眼包言论吗?那么,显眼包这个热梗什么意思,是怎么来的?又为什么群聊中总有人愿意做个显眼包,到底尬住了谁?
01.新生群的显眼包,考研群也有

“想问床位多大,不知道我的LV床单会不会小了点”。
“希望大家不要喊我少爷”。
“我爸爸开学一次性给了我20万,生活费应该够了吧?”


这类言论被称为新生群显眼言论,有发出精修照,却说“不小心发错群”,只留下一些看客面面相觑,这到底是发生了啥。当然,除了新生群,考研群也有显眼包。可能是“保研了,转没用完的课”。还可能是,“家里打算送我出国,所以我就不考研啦,接下来的课程不能上了。”甚至,更有言论诸如,“想问考研前拿到年薪50万的大厂offer,还要不要再继续考呀?”
显眼包,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事物爱出风头,张扬显摆,同时又有点丢人现眼。显眼包,也可以说是“现眼包”,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里,“现眼”有爱出风头、有一些超出常规的行为方式,有时甚至会丢人现眼,因此,显眼包就可以用来形容这种出风头的人。这个梗最初来自于一位扮丑搞怪的快手主播“迷人的郭老师”。
最开始,显眼包是一个褒义词,常常形容,非常引人注目的感觉,也证明有的人越来越不惧他人目光,乐意成为关注焦点。一个人穿搭出众、或者行为跳脱常规、为了烘托气氛故意做一些搞笑的事情吸引大家注意,也可以说他是显眼包。
于是,出现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显眼包”、“每个专业都有一个显眼包”等说法。比如,拍照界的显眼包:


再比如有的明星,往往因为显眼包的人设引人喜爱。与以往搞笑人设不同的是,“显眼包”这个词的重点在显眼。它在搞笑之外更多了一种,在一群正常严肃的人中间,耍宝得很突出,很出风头的意思。
比如,王鹤棣、范丞丞、魏大勋、白敬亭,还被网友称为四大青年显眼包。


但是,为什么有的显眼包引人喜爱,有的却令人尴尬呢?
02.显眼包是褒是贬,取决于人设的度

可以看到,有的显眼包令人喜欢,甚至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有些显眼包就不是很讨喜。比如有女孩晒出了靠自己努力攒钱买到的想要的东西,然后下边有显眼包评论“这东西也要攒钱买呀?”有位高三同学穿了旗袍来送自己高考的朋友。记者问她有什么要送给考生的话,她说,我自己申请留学也很不容易,虽然拿到伯克利的通知书却依然很艰难等话。直接让网友懵住,这到底是谁在高考,着实有点哗众取宠了。


可以说,显眼包受欢迎与否,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往往取决于人设的度,也就是分寸感。传播学角度看,也就是交往距离。
社会学家鲍曼指出,当今社会的现代性是流动的现代性,原有的社会关系模式不再具有约束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结趋于断裂,尤其是中国,快速的社会现代化历程使得人际联结断裂现象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边界意识成为现代社会的首要意识而被强调。
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边界不容侵犯。青年人对自我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对自我意识的掌控力也逐渐增强,新生群中,过分暴露自己边界,强调个人"家庭背景、职业选择、私密照片“等行为,都造成了互联网私域边界的侵犯。新生群、考研群都是信息传递为主的群聊,并不是黏稠、无用、亲密关系的滋养群聊。
因此,注重隐私、注重边界是墨守的社会规则。如果有人尴尬闯入,只会冒犯个体独立意识和隐私意识。这也就是为什么,群聊中的一些发言令人不适。因为“在大学真的没人关心你的头像,在意你的家底”。
此外,在高度倦怠的社会,边界感成为现代青年自我保护与自我储能的方式。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最早对社交中的边界予以重视,他将社会生活中的社交距离视为自我与他人“内在关联”的心理距离,这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屏障”,起到屏保作用。在快节奏、追求积极生活的当今社会,频繁的社会流动让现代人每天要不断地与人接触,面对社交过载,如果没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屏保效应”,人们终将会困于烦乱的社会交往中而感到精疲力竭。因此,边界感还为疲惫的年轻人提供了在内卷化社会中喘息的机会。
这也就是为什么,无论任何群聊,突然的自我暴露,偶然入侵他人边界,这样的社交会让人尴尬的同事,还倍感困惑烦乱。而一些明星的显眼包人设,只是恰当场合、恰当时机的搞怪,并不涉及个人隐私边界,自然处在安全舒适的社会距离之中。
03.为什么群聊中,总有显眼包?

值得注意的,还是这些显眼包往往出现在群聊中。未经世事的大学生们,把新生群当作了人设建构的舞台。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深入地分析了人们在社交中的表演行为,并提出“拟剧理论”。戈夫曼认为在我们的日常交往和生活中,人人都是表演者,在特定的情境、不同的舞台上认识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期待以及我们对他人思想、感情和行动的期待,不断根据自己身处的舞台以及交往的对象调整自己的行为。表演作为社会互动的一种主要方式,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表演。
这也就是为什么,群聊被新生看作了一个人设建构的场所,新生迫切需要将私人生活的“少爷人设”、“千金小姐人设”带到互联网中。
戈夫曼认为,人们表演的区域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是人们正在进行表演的地方,后台则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的、不想让观众看到的地方。人们在前台的行为举止与后台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应防止观众进入后台,而且,在前台也必须防止那些与演出无关者进入。
显然,新生群作为一个信息置换的场所,当作社交的舞台,明显不充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在新生群“爆照”、“相亲”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此外,戈夫曼还提及“信息禁区”。他更加主观和自我的角度对社会空间进行理解,区分了八种个人领地——个人空间,即属于个人的专属空间;落脚之处,比如公共空间一些舒适的椅子、电话亭等暂时性的空间;用途空间,比如被“占用”的谈话人之间的视线、运动员使用器械的空间;信息禁区以及谈话禁区,比如某一微信群内信息共享、自由谈话,但不能随意扩展到外面的空间。也就是说,某些新生群,作为资讯单向传播为主的群,更多是信息的单向播放,而不是多人协作、自由谈话的空间。也就是,如果没有准确把握“信息禁区”,分享无关消息,也自然造成了社交距离的冒犯。
04.浮华的互联网人设,尬住了谁?

显然,新生群中的炫富、建立少爷人设等,让围观者脚趾扣地。而这样的冒犯性言论,尬住了谁?大概率是另一个空间的社交参与者,也触犯了大家的心理距离。
社交边界不只是指空间意义上的身体边界。比起空间上的身体距离,社交边界更强调人与人之间适宜的心理距离,更多指涉了个体内在的“心理界限”。这既是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时的自我保护机制。因此,越过社交边界、入侵个人空间的行为会使人产生焦虑和不适。
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来只是沟通确认开学各类资讯的新生群,变成某个人炫富舞台、相亲舞台、社交展演空间的时候,别人会如此尴尬。此外,社交边界是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其划分以个体为中心,针对个体之外的所有互动对象,包括父母、子女、配偶等亲属,因此也被称为“自我边界”。
新生们,恐怕还没有彻底社会化,也就没完全掌握个人的自我边界。在《自我边界》一书中,澳大利亚心理学家乔治·戴德将自我边界直观地表述为“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也即,自我边界是由个体主观确定的范围,用来划分内外世界,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
在明确个体的责任与主权的同时,自我边界也确保了个体思想与生活的独立。社交边界就像皮肤,既具有阻止外界侵入的防御性,又保证了与外界交流的通透性。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会通过和他人的互动来不断调整和修正自身已有的社交边界,并最终形成坚实的心理基础。社会化成熟的人,边界感强的人不仅不惧怕与人交往,反而能够在人际互动中保持独立并丰富自身,享受舒适自由的交往状态。
只能说,大学前的第一课,就是树立个人边界,抓住人设的度,再寻找合适边界的社交舞台。
参考文献:
王昕迪、胡鹏辉《边界感:现代社会青年社交需求及其建构》
北大社会学《纪要 | 社会空间:从齐美尔到戈夫曼》
印客美学《爆火新词“显眼包”,到底是什么梗?》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