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雅集》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电影。
能说的都被大家说完了,我也就无谓做过多的重复评议了。
所以,简单聊两点应该没有人说过的。
第一点,有很多人吐槽演员说话缓慢,故作哀伤。
这一点我持保留意见,相反我认为这种语言叙事风格,倒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可能现在年轻人大多都没有过听书,听评书的经验,大部分说书人的语言风格也是这样子的,说话比较慢,话与话之间的停顿也会长一些。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要留时间给听者去脑海里构造画面,把听到的一句句话还原成具体的场景,这是需要说书人和听书人共同去完成的。
但《晴雅集》是一部电影,它已经统一帮我们把氛围和环境渲染好了,那为什么还要说话这么慢呢?
其一,我们可以快速的看完台词,然后有更多的时间去留意画面,感受画面的意境美,这方面电影是非常成功的,画面很唯美,很国风。
其二,我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演员的表情,感受人物之间细腻的情感变化,梳理人物之间的爱恨纠葛。
第三,人物嘴里说出来的,我们称为明台词,但现在我们能有充足的时间去琢磨人物的暗台词,尤其对于悬疑故事来说,观众能够深度参与,这电影就成功一半了。
但《晴雅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故事的平庸。
平庸的故事,遇到说书式的慢叙事风格,《晴雅集》除了做到上面其一所说的画面美,其二和其三都是在放大这种平庸。
一方面来来回回就是那五个人物,看的很腻,人物关系也不复杂。
另一方面剧情太好猜,台词很浅薄。
两方面的原因,导致观众省下来的时间冗余了,只能硬耗着,这就是这部电影,为什么会让人看的如此无聊,如此沉闷,恨不得能有个2倍速的快进功能。

第二点,电影名字叫做《晴雅集》,是在两个主人公晴明和博雅中,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所以这是一个双男主架构的电影。
但只要你看了电影,你就会发现,其实真正的双男主,应该是晴明和鹤守月。
一方面,从我个人主观的观影感受上来说,鹤守月的戏份应该是多于博雅的,至少是相当的。
另一方面,从主线故事的框架来看,鹤守月是最后的大boss,角色的重要性不可或缺,但实话实话,博雅就只是一个边缘的角色了,把这个角色人物抽掉,不仅不会影响主线故事,相反还能有效拯救一下电影原来又臭又长的片长。
那好,你说邓伦是顶流,不能抽掉,那让邓伦演鹤守月是不是也可以呢?
这样子的话,依旧可以安排赵又廷和邓伦似有若无的基情,同时他们之间还有遗留的师生情,这样子人物关系是不是就复杂了,层次上也就丰富了。
然后再引入第三人,王子文扮演的公主,邓伦跟王子文之间有爱情,赵又廷和王子文之间有正邪冲突,这时候邓伦就面临两难抉择,这样子三个人的人物羁绊不就建立了吗,剧情不就环环相扣了吗。

郭敬明是作家出身,我想他在写剧本,写人物小传的时候,肯定就意识到人物关系问题了。
博雅没有背景来头,跟晴明,鹤守月也没有交集,跟公主的关系只提了一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但这点电影没有展开,也就相当于是废的信息。
总结之,博雅这个角色是脱离于故事主线而设立的。
那我们不妨试问一下,郭敬明这么画蛇添足的增加一个边缘角色,而且给予大量的戏份,还找来邓伦这样的顶流饰演,究竟是意欲何为呢?
我想,郭敬明一方面是利用赵又廷和邓伦的人气流量,来保障电影的基本票仓。
另外,郭敬明的小心思,应该也是想利用赵又廷和邓伦的咖位,通过在电影《晴雅集》中抹平他们之间的戏份分量,且有意突出的,扶持自己的御用男演员汪铎,让他可以去向一线明星上位吧。
郭敬明的小算盘能不能成功,还有待时间回答,但至少汪铎现在的肌肉讨论度,还是很可以的。
但说到底,我们都可以骂郭敬明不懂电影,专拍烂片。
可是在人精方面,我们却不得不佩服他。
编者语:大家好,我是吉橙君,欢迎大家添加我个人微信号“hicky_hung”,我们有一个观影影迷群,我们在一起思考,在一起看电影,另外月初会有固定电影票,电影周边抽奖,平时也会加塞福利,赠送电影票等等,欢迎你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