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如何评价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

[复制链接]
zgts 发表于 2023-9-29 17:25: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评价冯小刚的电影《一九四二》?
全部回复4 显示全部楼层
icelymoon 发表于 2023-9-29 17:25:5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富士康徒步回家的打工青年,再去回顾这部十年前的电影,想一想电影中描述的八十年前惨绝人寰的世间惨像,难免徒增感慨。八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有的方面已经变化,有的方面却依然如故。如今再不会有日本或者其它侵略者的飞机轰炸,沿途还有无数爱心民众提供力所能及的各种帮助,无论如何,这个和平年代的青年总比八十年前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青年幸福的多。
中原大地,千年以前还是富饶繁盛的疆域,不想徽钦二帝无能,不但败坏北宋,还把中原拖入生灵涂炭的战火之中。自那之后,繁华如梦的“东京汴梁”就成了只有梦中才能出现的盛世场景。现实中的河南至今依然多灾多难,遑论八十年前战乱时期?那个时候的河南,蒋匪扒开黄河导致受灾千里,直接引发两三年后大范围的蝗灾;罪魁祸首当然是日寇入侵,果党腐败无能同样是重要原因。一九四二年的大灾荒,一半是天灾,一半是人祸,后一半更重要,没有惨烈的人祸危害,即便是天灾也不至于出现饿殍千里的时代悲剧。
电影依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刘震云本人操刀编剧,大体上剧本还是过得去的,只是过于突出西方传教士与美国记者尤其是两者代表的西方良心实在肤浅而且偏执,甚至让人怀疑创作者背后的动机,是真的认为西方像三体世界一样能拯救病入膏肓的华夏,还是心心所念想做精神美国人,前者尚有可恕,后者岂不知无尊严的舔狗总是被第一个抛弃?这一代导演都有这个癖好,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中也一定要设置一个美国人来拯救危难中的中国人,哪怕是一个美国流浪汉,到了中国也将成为披上教士袍的救世主。
除了这点硬伤以及尽力为蒋匪脱罪之外,其它方面都还不错,基本上镜头扫到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剧本扎实,拍摄技术也不错,演员比较投入其中,大体上表现也不错。
wsf960530 发表于 2023-9-29 17:26: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四二:三百万灾民在饥饿与战火中求生,民族脊梁遭遇危机。女人从睡梦中惊醒,发现睡在自己身旁的小女儿不见了,她起身往外看,看到的确是让她暴怒的一幕:她的男人正在卖他们的小女儿,换取仅仅两升半的小米。相关视频:危机!一九四二:古老的中原河南,三百万灾民在饥饿与战火中求生这就是1942年的河南,这就是三百万灾民的真实写照,天灾人祸,哀鸿遍野。天灾人祸,哀鸿遍野。1942年,正处在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白热化阶段,当所谓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把目光聚焦在战后的世界格局的时候,古老的中原大地河南,正爆发着一场惨绝人寰的大旱灾和战争。这场天灾人祸,不但让天下人看清了美蒋反动派的腐败无能,而且也使得我们的民族脊梁遭遇了新生以来的重大危机。影片通过对旱灾的描述,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天灾之下的人祸,双重灾难降临到中原大地的河南百姓身上,无论是封建地主,还是穷苦百姓,都无法逃离这场史无前例的旱灾,都遭受着来自战争和国民党腐败政府的二次伤害,他们还有出路吗?还有活路吗?我们的民族脊梁会在腐败的国民党和战争的双重打击下倾覆吗?还能支撑住吗?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也为后续剧情做好了铺垫。僧多粥少,逃难之路。本片是根据刘振云的小说《温故1942》改编,通过对典型的封建地主老东家一家,在史无前例的旱灾中的不同遭遇,真实而生动的还原了在中原大地河南,任何人在天灾人祸的饥荒面前,他们都不可能幸免,他们都不可能置身事外。面对十里八村汹涌而至的难民,即便是狡猾的封建地主老东家,也只能一面假意选择妥协,一面偷偷地派人去报官。此时,只能任由难民们起锅造饭,毫无顾忌地大吃特吃。影片通过对老东家一家“遭遇”的描述,生动而真实地描绘出了旱灾初期,各地灾民的缩影。看着如此和谐的场景,无论影片中的老东家愿不愿意?无论这些难民还能吃几天?无论老东家有没有报官?无论难民有没有发生暴乱?其实在导演刻画的这个真实缩影中,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早已注定。在如此残酷的大环境下,即便没有发生灾民暴乱,也不可能改变僧多粥少的局面,他们注定了都将走上毫无希望的逃难之路,而此刻,我们的民族脊梁即将遭受着来自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以及抗日战争和大旱灾带来的巨大危机。兵荒马乱,人间炼狱。逃难开始,浩浩荡荡的难民中,导演再次通过对老东家一家的刻画,揭示出了地主老东家一家在逃亡初期的不同感受。他们有马车,他们拉着足够的粮食,正如老东家在劝自己的女儿时说的那样:他们是去躲灾的,不是去逃荒的。影片用这种生动而真实的剧情描述,刻画出地主老东家的丑恶嘴脸,不但表达了对人民当家做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而且也为后续包括地主老东家在内,任何人都不例外地绝望的逃生坎途埋下了伏笔。绝望不期而至,日军侵略者毫无人性地向逃难的灾民投放炸弹,灾民死伤无数,影片不但真实地还原了侵略者的残暴,而且也让地主老东家真正变成了灾民;不但让我们看到腐败的国民政府统治下的天灾人祸,而且让我们在危机中更加确信民族脊梁的重要性,以及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这就是1942年的河南,这就是300万灾民的苦难缩影,这就是我们在危机中的民族脊梁,苦难让天下人看清了国民党的腐败和无能,苦难永远不会压垮我们的民族脊梁,即便身处人间炼狱,依然向死而生。结束语:电影《一九四二》,三百万河南灾民在饥饿与战火中求生,哀鸿遍野,我们的民族脊梁在国民党的腐败和无能中遭遇重大危机!安奈斯影评,一个真正的影评作者,专业解读影片的隐秘,情节解密,细节剖析,带你三分钟体验电影本质的快感。点个关注,见证我的成长,其他小伙伴如果还有什么好看的电影,请在评论区文明留言、讨论。
aiayuan 发表于 2023-9-29 17:27:0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被严重低估的优秀的作品,全程压抑的同时又有些黑色幽默,遗憾是牧师的那条线因为删减没有讲完,(出导演剪辑版可能性不大),冯导还是有点东西的,这部电影如果拍出人吃人这个史实可以封神
欢迎新会员 发表于 2023-9-29 17:27:4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原著叫《温故1942》,改成电影后,题目中去掉温故二字,据说审查当局怕你温故知新。可见国产电影在面对这些题材时候的小心翼翼与婉转。所以网上那些说你冯小刚拍1942不敢拍1962的人,我觉得真是有些乔情了,艺术家们在国内这样的环境中,尽可能的去做些多样性的探讨,所以要看到他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而不是老去指谪,尤其一些不切实际的的要求,我觉得提多了,不见得是好事。当然那些拍无聊大烂片的导演你也懒得说了,但人家轻轻松松钱也赚了自得其乐。反而一些试图有诚意一点的作品却得不到相应的尊重,说来是个很悲哀的事情。
洪晃说不想看《1942》,觉得你拍苦难多少要说点什么意义或者反思出来,光表现苦难,就变成炫耀苦难的言论。还是值得思考的,《1942》最终要说什么,后来想想似乎也真没有什么,就好像电影中河南领导李培基去见蒋介石,结果听秘书汇报每个事情都很重要,相比河南大灾相对变得不重要一样。这个电影基本说的是在当时,每个人都很难,都在非此即彼中艰难权衡,所以也就必然有些东西要被牺牲掉,在当时河南几百万饿死的灾民就是被可以忽略掉的一个历史事实,现在用影像把他们呈现出来。说到底,就告诉这个善忘的民族有这么一件事情而已。当然,最后也说,饿死人的年头太多了,说这些也没意思。
我以前就说过饥饿是在我们国民的基因里的,所以,一方面对那些饿死人的事情我们基本习以为常,而一方面,那种对待食物的紧张态度,全世界无以伦比。阿城《棋王》里关于主人公对待食物的描写是我见到最写实最生动也深刻的写法。我奶奶,也对食物有着近乎病态的郑重,在我们小时候后,浪费一粒米都要受到说你会被雷劈言论的恐吓。她们经历过的真实的恐惧用语言的方式传承到我这里。当然,日后我们对于食物的浪费也是世之罕见的,仔细一下,这未必不是一种免于饥饿恐惧的后的心理报复。
当然,更多人希望将这个故事引申到对于人祸的申讨上面,这个电影,对于蒋介石的塑造还是比较正面的,有些事情自己联想就好了,不要太上纲上线。我就觉得中国人的怯弱无本因为是各种推卸。推卸也就算了,还特大义凛然。好比拆迁的时候,希望自己得到利益而期待别人去自焚一样。这个态度才是最大的过敏性的恶。很多事情从这个里面引发并纵容。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只知道起哄和忽悠别人去死,别人真死了一哄而散。电影里蒋介石说,我羡慕北伐时候,没有负担啊。《史航读书》里还说被删掉的情节说,蒋介石说,他羡慕的是毛泽东和甘地。可以说说话就获得民心。(大意).这才是中国需要反思的现状。站着说话不腰疼,
冯小刚很早以前就在说这个电影,所以我个人还是比较相信他的诚意的,最近看到一个资料,真伪不辨,说《1942》赔钱了。所以还是感到可惜的,某个程度,这也算是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片,主要是因为人祸的灾难片,其实整个历史中有太多的素材,比如灾荒,饥馑,瘟疫,屠杀,迁徙,凋敝,政变。我觉得中国这个民族还是需要不停的提醒的,多些此类电影,确实起到温故知新的意义。所以希望这次真要赔钱了,不要打击到艺术家与投资者们的信心,这依然是个题材的富矿,有许多值得挖掘的东西。当然,我们至少在道义上要给与支持,那种空口白牙的道德指摘,真与事无补。还有许多人根本是看不上冯小刚这个人而抵制这个电影,其中有些人是很不屑他的成功。冯小刚有一次在《锵锵三人行》里也说,全民仇富,一旦有事富人在中国的命运是可怕的。对于本民族成功人士的恶感,我们怕也是世界第一的。
好了,具体说这个电影,从整体的感受而言,还是有些问题的,首先这个片子要说的东西实在太多,线索一多,就让每条线的感染力降低。尤其在逃荒这条线的表现上,那种越来越困难的过程没有很好体现出来。每当你刚要投入一点情绪的时候,另一个线头出现,使你的注意力转换了。也就说,一会灾民,一会省府,一会用兵,一会国府,又一会外国记者,一会神父的。电影时间其实也漫长的,好像2个小时,但依然不够吧这些篇幅说透。冯小刚的野心太大,希望是个全景展现,但全面开花,显然就抓不住重点,什么是重点,我想一个是情绪的感染,一个是意义的思考。两者做到一个,这个电影就是上佳了,可惜,两个都没有做太好。在表现苦难这个方面,余华的《活着》就非常好,你的情绪是被作者完整控着的,在那种精确设计好的情绪控制中,最终将你推向最大的感染与共鸣。
史航说电影减了不少,使许多人物的整个过程受到影响,真心希望以后出个导演版,将那些剪掉的内容重新放上去。再看看究竟如何。
这个电影假如就以几个灾民的视角一路拍下去,所有大的事件,国际国府省府的关系也从他们的视线中带出,走干干净净的一条单线。也许就利落 多。个人以为,记者那条线就是多余的,虽然这是根据白修德的报道而让世界知道了河南灾荒。中国导演现在的一个毛病是总希望电影卖到国际,而盲目请大牌,具体到这个电影,两个大牌国际影星都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看电影之前,一直听冯小刚讲他的克制,我也坚信他是个不会出太大硬伤的导演。结果张默演的栓住被日本人杀一节,太离奇太假。是最大的一个败笔。为一个风车而死,与导演一直想传达给我们所谓真实面对的态度有很大的背离。
还有徐帆这个角色演得很失败,不知道怎么,光看她的扮相,就有一种比较刻意的苦兮兮。
史航解读,最后范伟的那角色在吃生鱼片时候,说一个“辣”字,是掩饰自己的流泪。这是我没有看出的一个技巧。
当然,这依然是一个起到作用的电影,我是和朋友两家人一起吃过晚饭后去看的,看之前朋友说以后晚上茹素,看完后,说晚上烧烤。这个关于饥饿的电影作用,能刺激了人的胃口,也未必不是一个黑色的幽默。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