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这代年轻人的“社恐”到底是怎么来的?

[复制链接]
杰克豆 发表于 2024-4-4 23:43:1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意注意,是“社 交 恐 惧 症”
不是“社会恐惧症”也不是“社畜恐惧症”
更不是“社会人恐惧症”
在医学上的定义,社交恐惧症属于恐惧症的亚型,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恐惧症在咱们生活中也许很难被发现,大家也都确信,自己身边确实不大存在有恐惧症的人,确实,因为心理原因导致的恐惧症发病比例所占人口基数是挺小的,但就是年龄分布大多在17~30岁之间的人群。
但是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们能在各种媒体平台上看到很多关于社恐的言论,并且它们出现的频率和数量足够一个互联网用户没两天都能看到,有关这方面的内容。
甚至使专注于这方面的内容输入都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和热度。






所以让我们在开篇之前先探讨一个问题,
有社恐的人真的那么多吗?

在我所见到的社恐高发人群之中,确实确实存在很多“社恐”人,但最重要的一点,大多数人都是“伪社恐”或是“亚社恐”
就非常类似前几年就有那样的一群人,受到了小小打击,就开始无脑跟风无病呻吟,一大批“抑郁症患者”频频出现,不断消磨人们的同情心,导致真正的抑郁症病人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和关心。社交恐惧症也是一样的,只是稍稍有些不能接受与陌生人谈话或者语言交际的尴尬,就打心里觉得,自己畏惧社交,不是因为自己胆怯,而是因为某些病理性的问题迫使自己恐惧社交。


所以社恐这种其实并不怎么常见的疾病,这段时间被炒得热度如此之高我们就能明晰其原因所在了,也就是常规病理性症状的很少,但是非病理性的人群很多。
———————————————————
但也有人会说
非病理性的社恐也会有发展更深的倾向啊,而且有些与典型病例相似的症状。那么说也挺对的,就算是有稍稍发展的苗头我们都要稍加重视,所以我们就得弄清楚,这代年轻人的“社恐”从何而来………

还是那句被说烂了的话哈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你能想象到现在市面上各种服务型app不仅能吞噬掉你的时间,还能完美退化你的社交技能吗?


你是不是还没有完全察觉到?
科技给我们所带来的便利是所有人都不可否认的,但它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要说形成“社恐”的原因其实有很多,有遗传、社会、家庭、完美主义、性格内向等等等等。但回归到最主要的一点,就是
缺少交际行为

俗话说熟能生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社交的实践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若是缺少了这种学习性行为,那么对应的社交技能也必然会生疏,就像整天在大山里荡秋千的泰山一样,是人但不会说人话。生疏的社交技能是我们不能在社交场合完美的把控人际关系,就会造成一些比较尴尬的局面,以至我们开始害怕尴尬,害怕社交,这也就促成了“社恐心理”的产生。
那么回过头来,科技是如何是我们缺少社交行为的呢?

我在一次公开课时,听到一位传播学的老教授说的一句话,至今让我非常深刻和畏惧,他说:“摸到你们口袋里那一小块转头了吗?有了他你无所不能无所不有”。
是的,当所有服务型app开始便利你的生活时,就是社交退化的开始,
以前你生病了在家躺着,得让朋友帮你带份午餐,你就得撒一撒娇客套客套你亲爱的朋友,让他软下心来。然后饭送到你手中时,你要知道对他表示感谢,说不定自己下次也会给他带一份饭。但是现在呢?无数外卖专送服务30分钟即刻享受美味到家,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不需要巴结和客套的外卖小哥,只需要几块钱不多不少的配送费,和拿到餐点后一句简单的谢谢就足以。



以前你缺少一本教材,你得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师哥师姐万般询问一番,得到同意以后你还得再三感谢并且定期归还。但是现在呢?网络购物交易平台轻松一点,甚至自己没想到的更高级的教材尽现眼前,简单三步:选择,购买,付款。



以前你面对专业性问题时一头莫展,只能去有礼貌的求助身边的导师,或者是有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在求助的过程中你得保持虚心求教的姿态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才能得到他人的青睐。但是现在呢?网络资料学习分享平台已经不是用你的头发丝能数清楚的了,上万专业权威资料,无数付费咨询导师,其体系化和专业化完全不亚于你身边的人了,甚至你问你身边专业人士问题时,他们都让你搁网上查去。



以前你初次与一座宏伟的城市相遇时,手中握着模棱两可的城市地图,非常疑惑自己现在在哪个地方,你就会积极的寻找当地路人问路,直到明确真正的道路以后你会赋予路人最真诚的感谢。但是现在呢?地图导航软件实时定位实时导航,甚至连马路边有几个垃圾桶都给你标得清清楚楚,跟随3D图形导航不走那些难走的小路,直达目的地,而你绝不会感谢导航时说话的机器人小姐姐。


………………
我们可以尽情回忆一下,以前,交谈与交际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多么重要。
———————————————————————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拥有更多所谓独立的人格,和自主选择的思维,大都是网络服务所致,它致使年轻人有困难时很难再求助于其他人,而是更乐于求助万能的互联网,因为这样即便捷高效,又不用处理过多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样的过程导致年轻人过分依赖于无社交性的服务,从而形成自我封闭的交流模式,这就非常非常非常像晚清时期的闭关锁国。反正我在家就能丰衣足食,我为何要赔足脸面与其他人进行社交。
所以,“社恐”一词的常态化,恰恰反应了这种畸形的社交观念,这就导致本来社交能力就不大好的我,更加被动的不愿意去学习社交,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社恐”由然而来。



在这个生活极其便利的时代,与我们进行“社交”的貌似更多是机器和程序了。我们势必要考虑到这种无尽的循环会不会导致“社恐”的加剧,亦或者是新一代人群交际和交流文化的流失。
也许我们得尝试着,跳出以往那些被便利的交流内容,去摸索更高级别的人际交往,别让“社恐”成为我们不自信和懒散的理由。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isyi.com 发表于 2024-4-4 23:43:4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挺有道理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